一起重温那段青春记忆
曾经给独山子及周边的人们带来无限欢乐的明珠影剧院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101窑洞房:遥望建设者的奋斗身影
101窑洞房位于克拉玛依区与白碱滩区(克拉玛依高新区)连接处。周围是采油二厂石油生产作业区。101窑洞房原有房屋5栋,其中1栋为办公室,4栋为宿舍,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别日克·斯达克:有梦就去追
作为一名本土音乐人,别日克·斯达克对克拉玛依有着深厚的感情。 得知我市在筹建音乐艺术博物馆后,他专门回到家乡捐赠了自己珍爱的音乐藏品。这些物品记录了他在音乐道路上走过的坎坷泥泞,见证了他为逐梦付出的真情和汗水。
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独山子职工子弟学校:克拉玛依最早的学校
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独山子职工子弟学校已有70年历史。
英雄193井:克拉玛依油田蓬勃发展的见证
英雄193井于1958年4月8日开钻,同年8月29日完钻,井深2275.73米,9月19日以10毫米油嘴试产,最高日产原油达到260吨,成为克拉玛依油田乃至新中国的第一口日产上百吨的油井。
克拉玛依黑油山地窖:这里曾是最温暖的家
“地窝子”,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或许已经是个模糊的概念了,但对于早期参与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的石油人来说,“地窝子”是他们曾经最温暖的家。
马条:让音符变成记忆
从克拉玛依走出去的马条是一名知名原创音乐人,他曾为老狼、叶蓓等歌手创作歌曲,他的作品被刘欢、汪峰、叶蓓、谭维维、吉克隽逸等著名歌手翻唱。离开家乡20多年,马条最想念的是家乡,他想念家乡的道道沟壑,以及他笔下饥渴的荒原。《克拉玛依》是马条写给故乡的歌,他说在他内心始终为家乡留着一个位置。 马条将自己创作的音乐专辑《塞外》捐赠给正在筹建的克拉玛依音乐艺术博物馆,并送上了美好祝福。
独山子石油工人俱乐部:早期文化活动中心
饱经沧桑的独山子石油工人俱乐部是独山子几代人的记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独山子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在这里举办,为当时的石油工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同时也见证了几代独山子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史,以及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创辉煌的奋斗史。
司红军:献给克拉玛依的歌本报全媒体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武警政治部文工团独唱演员司红军是从克拉玛依走出去的军旅歌唱家,他曾在克拉玛依从事多年音乐工作。虽然已离开家乡20年,但他心中始终装着这座城市。他将自己珍藏的一枚纪念章和两张个人音乐专辑捐赠给正在筹建的音乐艺术博物馆。
父子两代音乐情
本期城市记忆为读者介绍的是唐昌松和唐晓明父子。
飞机“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克拉玛依机场也在60多年的不断探索中迎来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克拉玛依通航疆内外航点城市已经达到24个,飞机也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戈壁荒漠的鸿雁信使
1955年,随着克拉玛依1号井开钻,独山子邮电支局业务员马成荣背着邮包首次来到克拉玛依,为1219青年钻井队职工办理邮电通信业务。马成荣是克拉玛依油田创业初期的第一位邮递员,也是克拉玛依邮政局“背包邮政”的创始人。
医疗事业从“帐篷医院”起步
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始建于1956年4月,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大油田应运而生的一所医院。市中心医院的前身是克拉玛依矿区医务所。
油娃成长的摇篮
这里是克拉玛依很多“油二代”“油三代”熟悉又亲切的地方,这里也是油娃们的另一个家。直到现在,依然有克拉玛依的孩子们在这里接受教育,收获成长。这里就是克拉玛依中心幼儿园。本期“城市记忆”“那些岁月”专栏带领读者一起看看这所克拉玛依最早的幼儿园。
奋斗岁月 星光闪耀
过去已成为历史。然而,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过去还是一种更臻醇厚的怀念。本期“城市记忆”展示的是老石油人孔凡兴曾经获得的荣誉证书和奖章。通过这些物品再现老一代石油人为油拼搏的生动片段。
徽章镌刻难忘岁月
每一枚徽章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感天动地的奋斗历史,都讲述着一段难以忘怀的动人故事。抚今追昔,触景生情。 本期“城市记忆”通过焦彦和倪寿坤捐赠的奖章和胸章,带你走进两位老石油人的生活,回顾老一代石油人的奋斗故事和他们在克拉玛依油田走过的足迹。
王继谔烈士的遗物
在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展览(博物)馆王继谔烈士专题馆内,收藏着革命烈士王继谔生前使用过的私人印章、《英汉炼油辞典》、办公桌椅;记录工作的日记、手稿《冬用车轴油使用情况调查的思想总结》;他曾经使用过的工作证、入厂证、书籍;获得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奖章、荣誉证书等30多件文物。
一号井: 那些你不知道的往事
文物,既是最客观的历史见证者,也是最忠实的历史记录者。文物是人类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源远流长的故事,文物参与到历史中去,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接受时间的洗礼并存活下来,最后将其所经历的文明记忆完好地封存。今天,就让这些尘封已久的文物为您讲述克拉玛依的历史,带领我们去追忆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同时也让我们在文字的述说中,寻找并挖掘隐藏在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精神财富。
克拉玛依油田“诞生”记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它的诞生,时任克拉玛依矿务局副总地质师张恺和他的同事们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以张恺为代表的广大科研工作者曲折、艰辛、锲而不舍的勘探和寻找,没有地质学家、钻探专家和石油工人们的合力“催生”,克拉玛依油田这个已经在大地母亲腹中孕育了多年的婴儿,将不知何时才能呱呱坠地……
我为祖国找石油
浩瀚星辰,克拉玛依虽然年轻,但伴随着几代石油工人的励精图治,这里已不是文明的沙漠,克拉玛依的精神被铭刻在一枚枚文物宝藏中,融进所有克拉玛依人的血液中。
追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既是一部充满艰辛的创业史,又是一部为祖国奉献能源的奋斗史,更是一部各族儿女同甘共苦的团结奋进史。
火红岁月里的石油往事
在克拉玛依油田建设初期,“誓为祖国献石油”的克拉玛依人,以“飞沙走石不离岗,断水断粮不停钻”的坚定信念,把青春和热血抛洒在了这片戈壁大漠上。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初期,各方仁人志士、军人和青年知识分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这片茫茫戈壁,以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精神克服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重重困难,积极投身于克拉玛依油田的火热建设,共同谱写了一部艰苦卓绝的创业史。本期文物档案,就让两张珍贵的老照片带你重温那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岁月……
创业艰难百战多
上世纪80年代,著名诗人艾青写下了“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溶液;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克拉玛依,是沙漠的美人”的动人诗篇。如今,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初期那一批“最沉默的战士”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他们的经历和故事,是克拉玛依永远的精神财富。本期“城市记忆”通过对三件国家一级文物的解读,来回顾那段难忘的历史,以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开天辟地创伟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不出油、不死心”精神的感召和引领下,一代代石油人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坚定信念和报国情怀,扎根茫茫碱滩,转战天山南北,鏖战沙漠戈壁,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硬是从“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地方牵出了滚滚油龙。这种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至今仍然需要,而且永不过时。往事如歌,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几件国家一级文物,再次重温那段如火如荼的光辉岁月……
寻觅前辈的铿锵足迹
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1号井喷油,标志着新中国第一座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诞生。从此,来自五湖四海的老一辈石油人在克拉玛依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建设美好家园的新征程。他们满怀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为了无悔的青春和美好的未来,在亘古荒原上建设了新兴的城市,铸就了克拉玛依的不朽丰碑。
铭记艰苦创业的岁月
一个老物件就有一个故事,一堆老物件就是几代人的故事。 虽然这些老物件早已不再使用,但是这些陈旧却珍贵的物品里,不仅记录着一段段历史,也勾起了几代石油人的深深回忆。
不能忘却的回忆
久久不能忘却的回忆,一定是难忘而刻骨铭心的。 在克拉玛依油田,老一辈石油人为国建功、艰苦奋斗的光荣岁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