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文化活动中心
刘杰
    编者按

    饱经沧桑的独山子石油工人俱乐部是独山子几代人的记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独山子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在这里举办,为当时的石油工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同时也见证了几代独山子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史,以及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创辉煌的奋斗史。本期“城市记忆”带读者一起抚今追昔,再次走进独山子石油工人俱乐部,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

20世纪70年代独山子石油工人俱乐部,现在已被修建为独山子区展览(博物)馆。

    文物样貌:

    独山子石油工人俱乐部始建于1955年。建筑采用苏式设计风格,米黄色的建筑物长47.6米、宽53米、高12.65米,共有三层楼和一层地下室,建筑面积为4401平方米。俱乐部内部设有剧场、图书阅览室、游戏室、健身房、讲座室、中苏友好室、食品部、休息室和多功能室等,可容纳1500人。

    2007年6月,被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50年代,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成立后,在大力进行勘、采、炼的同时,开始大规模矿区建设。随之,大量苏式建筑在矿区兴建,1956年建成投用的石油工人俱乐部作为独山子早期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为当时的石油工人们带来了新鲜的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

    这座风格独特、气势磅礴的苏式建筑在建成后的几十年里,一直是独山子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及会议中心。它风雨沧桑,经历两次维修,成为承载独山子乃至新疆石油工业历史的重要文化建筑。

    石油工人俱乐部给81岁的独山子炼油厂退休职工申国禧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申国禧的父亲申秉衡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1956年,申秉衡响应号召转业来到了独山子矿区。1961年,20岁的申国禧也来到独山子,与父亲一起参加石油建设。

1956年1月,俱乐部建成投用。工作人员在俱乐部前合影。

1954年12月,人们在建设中的石油工人俱乐部前溜冰。

    申国禧的家就在俱乐部附近,一楼有许多活动室,里面不时飘出悠扬的琴声和欢乐的歌声。每到节假日,俱乐部就显得特别热闹。那时,许多讲座和展览都在这里举办。

    俱乐部影剧厅是大家最熟悉也是最喜欢的地方。人们在那里开大会、看演出,更多是在那儿看电影。那时,电影票只要一角钱,能买上几张电影票全家一起去看电影是申国禧一家最高兴的事。

    俱乐部除了放映电影,还经常举办舞会。它的东南角有一个圆形舞池,俱乐部有乐队伴奏。申国禧最喜欢舞会的结束曲——俄罗斯宫廷舞曲,人们在舞曲欢快的旋律中尽情地跳着、旋转着,整个舞场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后来,“文革”时期舞会少了、电影少了,样板戏多了。

    到了20世纪80年代,俱乐部又恢复了原来的功能,各种活动都在那里举行。

    2013年,独山子石化公司、独山子区政府决定,在原石油工人俱乐部基础上将其改建成为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展览(博物)馆。

    2016年1月1日,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展览(博物)馆正式投用,该馆布展面积为2700平方米,共分为主展区、专题展厅、外景区三大部分,通过800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300余件真实的文件文献,200件富有历史价值的实物,以及20余处主题雕塑、复原场景、半景画、沙盘模型等展项,全方位再现了独山子“因油而生、因石化而兴”的历程。

    资料由市文博院(展览馆)提供

时间:2022-03-11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