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组青年教师向老教师石秋萍请教教学经验。 (图片由市高级中学提供)
青年教师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新鲜血液和主力军,这支队伍也决定着一所学校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市高级中学立足基本校情,精准发力,将青年教师的成长目标落实到教师培养的系统中,使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骨干引领方向
要让教师把工作做得更好,最重要是学校的引领。
“可以说,大家经历的成长都是站在学校这个‘巨人’的肩膀上。”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组教研组长王德英说。
2019年,高级中学将教师专业发展细分为“五个阶段”“六大工程”进行,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的发展需求设计目标和任务,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分层培训。
其中,“六大工程”中的“青蓝工程”和“接力工程”分别对应入职1年—2年和3年—7年的青年教师。
“‘六大工程’充分发挥了校内名师、骨干教师的作用和优势,青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指导老师,这样的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青年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同时也帮助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变革教学方式,从而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王德英说。
对此,语文学科组青年教师单玉洁深有感触。
“与我们结对的师傅都是在教学前线默默耕耘了多年的教师,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拥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并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师傅能够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对我们进行指导,也正因为有他们的引领和带动,我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能力才得以进一步提升。”单玉洁说。
搭建多样平台
5月20日,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组开展了每周一次的模块式教研交流活动。活动中,高二(11)班语文教师乔彬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还讲述了在学校教学转型背景下,自己作为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相处的故事。
对该校教师来说,每周参与这样的主题教研活动已是惯例,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更是一个吸收经验、表达自我、总结反思的良好契机。
开展丰富教研活动、成立青年教师共同体、定期召开青年教师沙龙、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大赛、开展系列青年教师培训课程……更好地传承教学经验,帮助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高级中学为青年教师搭建了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答疑平台。
“教师的工作方式各有不同,学生各有特点。在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教师个人‘单打独斗’摸索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对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来说,更需要在交流中获得成长和进步。”乔彬认为,多样的交流活动不仅为青年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同伴互助的机会,也为大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找到了切入点。
“比如,我们在进行语文学科分类课程课题研究时,大家可以在前期共同进行资源搜集,随后一起进行课堂思路碰撞,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授课。”乔彬说。
创新课程教学
如果说蓬勃开展的教研活动促进了校内的教学研究气氛,让青年教师更有底气、有信心、有方向,那么,该校系统的课程规划建设则进一步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乔彬办公室,有一本特殊的日历,日历以《红楼梦》为主题,由学生亲手绘制。
这是该校针对高一、高二年级语文科目实行“4+1”分类课程模式后,学生交出的优秀成果。
“4+1”分类课程模式指的是,学生一星期的5节课中,4节为常规基础课, 1节为分类课。
去年,高二年级语文分类课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期末测评时,我们使用了创作文创作品、制作歌曲、剪纸、泥塑等多元化的方式,考察学生对《红楼梦》这本书的理解。” 乔彬说,“4+1”分类课程模式的实施,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选择,也让青年教师能够深耕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实现精细化教学。
此外,该校先后研发出的“SIT线上教学模式”“OES闭环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模式也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语文教师贺宝英说:“‘O’是学习目标,‘E’是学习评价,‘S’是自主学习,在我个人看来,‘S’ 是老师最不容易做到的,但也是最容易让学生受益的。回顾这段时间的语文课堂活动过程,我深刻感受到,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的整体学习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贺宝英说,教学转型之后,自己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变化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的一点一滴中。
比如,在班级管理工作,成功地帮助一个孩子克服手机成瘾;组建反思小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价值感……
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自身而言,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变得更积极,更富有激情,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