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丹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整本书阅读”这一教学理念也慢慢走进了语文课堂。
什么是整本书阅读?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就是让学生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但其背后的含义远不止于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 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高中语文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一,纳入语文课程体系,并在教学提示中指出:“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
由此可以看出,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既有导向性,又有开放性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深度阅读,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如果说过去语文学科注重单篇短章教学,让学生对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让学生“见树木”,那么整本书阅读就是将学生放进整片森林,无论内容广度还是思维深度,都要更加宏大和深邃。
这一概念也体现了教育从重视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到注重让学生提升素养和能力的转变。
为什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笔者认为,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随着中高考改革,深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以高考为例,从阅读量来说,以前语文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增加到了近万字。
此外,阅读面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包括哲学、天文、历史、地理、科技等各领域内容,体裁上则包含散文、小说、传记、诗歌、政论文、科技文、说明文等。
阅读题型和过去相比,则更多地体现了思辨性、复杂性和扩展性。
更重要的是,除语文外,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也成为了各学科考察的重要基础,换句话说,阅读能力欠佳的学生,政治、历史,甚至需要读懂题意的数学等理科成绩可能也会受影响。
从这样的命题趋势来看,学生只有平时在阅读的广度、数量、速度上下功夫,全面培养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品质,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这场改革。
其二,深度阅读会给予青少年个人成长极大助力。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吴欣歆指出,整本书阅读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其中包括训练阅读行为和提高认知水平。
人的一生中,要实现成长,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认知升级,也就是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方式的升级。
我们潜移默化接受到的信息会为我们构建起思维框架,我们的思考、分析和观点,都建立在这个思维框架里面,如果需要成长和提高,就需要对它进行不断重塑。而只进行“碎片化”“短平快”式的阅读是很难实现这一点的。
整本书阅读提倡的深度阅读、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就是重塑它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较篇幅短、结构相对简单、内容逻辑相对弱小的文章,读整本书更能够锻炼人对信息的提取和理解把握能力以及更强的分析能力,从而获得更有深度的思想和更广阔的视野,之后我们才会产生自己独有的感受和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复旦附中语文教师王召强打过一个比方,说这就像看电影,除非自己看过,不然别人评价再高,或者骂得再凶,都没有意义。
举例来说,如果只选取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片段来读,或许会因为看不清整本书的艺术特点,而觉得内容上有点无聊,老人和鱼怎么斗得无休无止?但当深入读完全本,就会意识到,《老人与海》写于二战结束不久,劳动人民生活艰苦,这种关怀人类存在的意义,描述与命运做斗争的故事就显得格外珍贵而有意义。
这时,我们对世界发展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对个人成长的要求也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由此可见,读好书、深读书、精读书,既要见树,更要见林,对树立更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