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 首页 · 周刊 ·  健康 ]
救人,永远排在第一位
市中心医院多科室联动,将重伤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张冰 王园媛

    编后语:

    救治危重症患者是医院的常态工作,这个故事,也是千万故事中平凡的一则。

    文中的老人是幸运的,在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现代医疗技术的帮助下,老人重获新生。如此严重的车祸伤,若是放在7年前,生存希望渺茫。

    我们在感叹医学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讴歌医学的人文温度。在这则故事中,无论是默默无闻的介入手术室护士,还是鼎鼎有名的血管外科专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想和追求。他们的医者仁心和济世情怀,令人动容。

    即便是局中人,患者和家属也未必知道自己故事的背后还有那么多故事。每一份细小的善意和爱,都不应被辜负。希望这些平凡的故事,能带给你温暖和力量。

    救护车警笛长鸣,从和丰县呼啸着驶进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

    车上,一个被车祸碾得支离破碎的生命奄奄一息。死神挥舞着锋利的镰刀,随时准备落下致命一击。

    市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将这个虚弱的生命护在臂弯下,用精湛的医术一次又一次挡住死神疯狂地进攻,用医者的温情为她撑起一片暂时安全的天地。

    他们轻握患者的手,语气温柔而有力:别怕,我们会拼尽全力保护你!

    输完液就上岗

    她说:分秒必争

    4月3日22时,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接收了一位命悬一线的老年女性患者。

    1小时前,老人经历了一场可怕的车祸。意外残忍地夺去了她老伴的生命,她因伤势过重,被紧急送往市中心医院治疗。

    急诊科医生为她做了全身检查,发现老人不仅全身多处严重外伤、多发性骨折、胸腔积液,还出现了胸外伤最严重的并发症——主动脉夹层,简而言之,就是胸部的主动脉上出现残损破口,如果不及时手术,患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经过多学科会诊,老人被送往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病房做术前准备。

    老人要做的手术叫作“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是难度级别最高的血管外科介入手术之一。这样高难度的手术不仅需要血管外科、介入手术室、麻醉科、医学影像中心、重症监护室、胸外科等多学科配合,还要从外地调运介入手术需要的特殊耗材,准备工作极为繁琐。

    在这台复杂的手术中,介入手术室扮演着“枢纽”的重要角色。作为我市及周边地区唯一一个专业化综合介入手术平台,这个仅有6名成员的小团队日夜奔忙,只为确保每台介入手术患者的安全。4月3日晚,护士长石燕接到手术通知后,立即组织团队着手准备工作。4月4日11时30分,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就在即将手术的关头,石燕头痛的老毛病又发作了,可她没有退路——护士长需要负责手术整体的组织协调,她必须全程在场。为了不耽误患者手术,石燕咬牙输完液,迅速回到手术间与护士张申再次确认各项工作。就在这时,患者从血管外科被安全地送入介入手术室。

    老人的状态让石燕揪心。她一边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既往病史,一边轻柔地握住老人的手,希望给予她一些温暖。她知道,在手术室,医护人员是患者唯一的依靠。

    “车祸……老伴没了。”老人艰难地从齿间挤出这几个字,可能是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说话时,她的表情几乎是木然的。

    这种无声的悲伤刺痛了石燕的心,尽管经历过种种生离死别,她仍无法平静地接受生命的逝去。她看着老人被车轮碾断的手指,忽地想到了自己多年前也曾因意外断指:她在上班途中不慎被夹断小拇指,由于介入手术室人手紧缺,为了不影响手术进度,她缝合完毕后继续回到岗位上,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断指恢复期间,她没有请过一天病假。

    “阿姨,我知道你很痛。”石燕垂下眸子,眼神澄澈,声音细柔:别担心,我会一直守在你身边。

    不忍病人受苦

    他说:全力以赴

    时针指向4月4日12时。

    “哎!”麻醉医师陈旻和初美玲看着老人的血氧饱和度指标发出一声长叹——老人的血氧饱和度仅有70%,远低于正常值。如果不找出导致血氧饱和度过低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术中出现意外情况。

    “会不会是胸腔积液加重了?”慎重起见,陈旻提议再为患者做一次增强CT,以明确胸腔积液情况,提前做出相关处理。

    可是,老人伤势严重,任何小动作都有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若是将老人再次运送到CT室做检查,即便再小心,老人也难免再遭一次罪。

    介入手术室技师王博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知道,这种情况下挪动老人并非上策,利用现有的条件让老人完成检查方为上计。他在脑海里飞速梳理手术室各个设备的功能,突然一道灵光闪过:血管造影机DSA兼具CT的功能,可以用这个设备代替增强CT查看患者的胸腔积液!

    只不过,由于以往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DSA的CT功能尚未开发,若要临时使用,技师不但必须手动调试,还要花费时间制作影像图,这无疑增加了技师的工作量。按照惯例,王博完全可以建议患者到CT室检查。可是,他于心不忍。

    2017年进入介入手术室的时候,王博刚从学校毕业。他怀揣着济世救人的理想,满心希望每一位进入手术室的患者都能平安出院。没过多久,残酷的现实就让他的“理想主义”遭受重创——他和同事虽妥善做好了术前准备,患者却在即将上手术台时因心力衰竭突然离世。这种无力的痛苦让王博一度饱受煎熬,同时他也深刻认识到:每一台手术都危险重重,处处藏匿风险,作为医生,除了份内的工作,还必须有敏锐的预判力以及敢于和患者共患难的担当。而他,誓要做那个披荆斩棘、全力以赴的开路人。

    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巧,王博完成了复杂的系统调试。为了节约时间,影像中心值班医生钱坤特意从办公室跑到手术室给出口头诊断。正如王博所料,钱坤通过DSA清晰地观察到了患者胸腔的情况,认为患者的胸腔积液并未加重。经过一些处理后,麻醉师顺利为老人完成了全身麻醉,手术正式开始。

    坐轮椅去手术

    他说:患者第一

    市中心医院普外中心主任丁锦辉坐在介入手术室的椅子上,背后的工作人员轻托椅背,好让他坐得稳一些。

    “再往左一点,动作幅度稍小一些……”丁锦辉目不转睛地盯着主刀医生的动作,时不时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议。坐得腰疼了,他就深吸一口气,微微调整一个姿势。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对丁锦辉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不久前,丁锦辉因身体不适刚做过手术,目前正在住院接受康复治疗,可他“身在病榻,心在临床”,仍坚持参与一些病例讨论和方案制定。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小医生,还是市中心医院最权威的血管外科专家,丁锦辉的个人信条从未改变过:患者排在第一位。

    4月3日晚,血管外科的医生向丁锦辉汇报了和丰县车祸老人的情况。丁锦辉躺在病榻上,和科室人员共同为老人制定了手术方案。看着病床上憔悴的主任,血管外科室的医护人员哪里忍心让他到手术现场来:如此复杂的手术,少说也得两三个小时,即便仅在现场监督指导,不参与具体操作,但对于尚在恢复期的患者来说,也属莫大煎熬。

    丁锦辉也觉得自己无须亲临现场。毕竟,他已经给两位骨干医生丁贺义、陈轩详细交代了所有注意事项,至于操作技巧,两位医生都是血管外科的实力干将,他信得过。可是,4月4日上午做完治疗后,丁锦辉左思右想,还是忍不住请人用轮椅将自己推到了手术室。

    在场的人都惊诧不已。在疼痛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丁锦辉的痛苦写在脸上,他无从遮掩,但对患者的关心和对手术的重视也写在脸上,他坦坦荡荡。

    寻找最合适的位置、放置支架、检查支架位置……尽管没有亲自操刀,丁锦辉似乎也经历了所有操作。直至影像显示支架放置成功,动脉夹层被成功修复,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履行完医生的职责,丁锦辉又变为患者,继续接受治疗。

    “有事喊我,必应。”他坐着轮椅出门,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

    全院上下一心

    他们说:用心守护

    4月4日19时,距离手术成功完成已过了两个多小时,介入手术室的医护人员仍然静静地守在老人身边。

    “我们决不能让患者冒任何风险,一丁点也不行。”初美玲为老人掖好被角,轻声安抚老人家属,“阿姨就快醒了,我们和ICU也协调好了床位,等血氧饱和度安全了就送她过去,别急。”

    手术虽然非常顺利,但是由于高龄和身体问题,老人的血氧饱和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尽管从标准上看,老人的情况符合转至ICU的条件,可医护人员仍然不放心,他们不想让老人处于任何风险之中。

    通过加压给氧和药物治疗,两个小时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升至97%,老人缓缓睁开了眼睛。

    “阿姨,手术很顺利,你会好起来的。”石燕完成了自己的约定,她一直守护在她身边。

    老人眨了眨眼,微微点头,用自己的方式和眼前的医护人员道谢。

    很快,老人被送入ICU病房。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她的病情趋于稳定。春日阳光晴好,老人的伤势日渐好转,在不久的将来,她可以重新拥抱生活。

    她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为了抗住死神的致命一击,这群与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曾经为她怎样英勇地“战斗”过。

时间:2021-04-09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相关信息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