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法
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叫吉莉安的8岁小女孩,她在课堂上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坐不安生。老师给她的家长写信说:“我们认为吉莉安患有学习障碍症。”
妈妈带吉莉安去看病,医生听完描述之后,对吉莉安说:“你妈妈跟我说了很多,现在我想和你妈妈出去单独谈谈,你在这儿等一下。”在出门之前,医生把房间里的收音机打开了。房间外,医生对吉莉安的妈妈说: “我们就站在这儿观察一下她。”
他们看到,吉莉安站起来,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过了一会儿,医生对妈妈说:“吉莉安没病,她是个舞蹈天才,让她去上舞蹈学校吧。”于是,妈妈送吉莉安去了舞蹈学校,吉莉安如鱼得水。后来,她考入了皇家芭蕾舞学校,毕业后成立了自己的舞蹈公司,成为了著名的舞蹈家和舞蹈编剧。
这是英国教育家肯·罗宾逊讲的一个故事。肯·罗宾逊曾在一个演讲中提醒人们:我们自以为是的教育,可能成为压制孩子成长的巨石。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更加典型。他一生的发明共有两千多项,拥有专利一千多项。爱迪生有刨根问底的天性,刚开始上小学,他经常问老师一些很另类的问题,比如:风是怎么产生的?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而不是四?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就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撵出学校。
好在爱迪生的母亲是一个富有教育经验的人,她平日留心地观察发现,爱迪生不但不是“低能儿”,而且时常显出过人的才华。
她经常让爱迪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有一次讲到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时,她让爱迪生到自己在家旁边的高塔上尝试,爱迪生拿了两个大小和重量不同的球并同时从高塔上抛下,结果两个球同时落地。爱迪生觉得很神奇并兴奋地告诉母亲实验结果。这次实验也铭刻在爱迪生脑海里。正是这种启发,打开了爱迪生神奇的精神世界。
吉莉安和爱迪生是幸运的,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也许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们自以为是的教育可能正在压制一个又一个天才。
如何才能避免这种问题发生?我们的答案是:教育者必须关注成长!
成长是一个自动而有序的展开过程,教育必须守护这个成长的过程,尤其在孩子成长的初期。正如任何生命成长的初期一样,成长的力量都是非常弱小的。种子刚刚发芽的时候,那两片小叶被一阵风吹过都有可能折掉,哪堪上面压着一块巨石?
我们呼吁,让成长走向前台,家长、教师都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守护神,教育应该是阳光和空气,而不应该是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