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植根于学校,是学生成长的“跑道”,对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学校的多样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课程的品质不仅决定着学生的发展,也反映着学校发展的整体面貌。
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多样化的课程可以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具体需求,市高级中学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在课程建设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为学生搭建课程衔接桥梁
“在学校转型变革,实行扁平化管理的背景下,我们进行课堂体系架构时,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标准是,这些课程要面向学生的需求,围绕对学生的培养、引导、发展等方面展开。”市高级中学课程研究处主任张义安说。
学生进入高级中学后,首先会接触的,就是语文、数学、化学、生物科目的衔接课程。
“我们把高一上学期称为‘初高中衔接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常常会出现一种‘陡坡效应’。” 张义安说,当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后,很多成绩很好的学生,在第一次考试中,成绩都不理想。有些学生会经历人生第一次挂科,这就是“陡坡效应”。
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是,高中阶段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在初中时惯于采用的“背诵记忆+套用模板”的方式到了高中已经不再适合。
在这种情况下,为学生搭建一座“引桥”就格外重要。衔接课程,就是这座桥。
在衔接课程中,老师会注重“授学生以渔”,就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初中的死记硬背到高中的举一反三;从初中的限于课本到高中的灵活多变,通过这座桥,不仅能够完成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知识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完成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能力的衔接。
让学生选择适合的课程
在选择中,能够了解自我;在选择中,能够完善自我;在选择中,也能成就自我。在高级中学,多样的分类、分层、分项课程体系,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5月初,一百余份由该校高一年级学生绘制的《孔子传》思维导图出现在了走廊展板上。这是今年该校针对高一、高二年级语文科目和英语科目实行“4+1”分类课程模式后,学生交出的优秀成果。
“4+1”分类课程模式指的是,学生一星期的5节课中,4节为常规基础课, 1节为分类课。
该校高一分校语文老师董瑞介绍,高一年级的语文分类课为整本书阅读。“下半学期我们的阅读书目为《孔子传》。阅读时,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较之前出现了改变——所有题目都由学生自己来拟定。” 董瑞说。
“孔子为什么离开鲁国?”“孔子的儿子为什么叫孔鲤?”……学生提交的问题全都基于书籍细节,体现了阅读的精度和深度。
英语科目的分类课程为高一的戏剧课程、原著阅读和高二的提高阅读、基础写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著阅读和戏剧课程。”该校英语教师黄文说,“通过这门课,我们在高中阶段全面普及了戏剧课,让学生一进入高中就能处在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氛围中,获得更好的英语学习体验。”
同样对课程进行分类设置的还有历史、地理、政治、技术。以技术课为例,分为网络信息安全课程及科技创新课程。
“这两门课程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科技理工素养。”该校技术组负责人王刚说,2017年,学校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开设了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目前,每周共两节课,一节为选修课,一节为辅导课。
在科技创新课程方面,学校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会参加自治区科技创新大赛,也收获了亮眼的成绩。今年,学校也加大了对科技创新课程的投入,建立了我市所有中学中,首个VEX机器人中心和人工智能中心。
“VEX机器人中心是为了在校内更好地发展STEAM教育,人工智能中心建成后则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目前最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王刚说。
如果说分类课程为学生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那么分层课程则为学生解决了“怎么学”的问题。
为了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高级中学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将数学、物理、化学课进行分层。其中,三层课程难度最大,二层次之,一层最弱。
该校物理教师李新茂在过去几年中,带过不同层级的学生。对此,他深有感触。
“升入高中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接收知识速度的差异非常大,如果把这些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里统一授课,老师就要面临一个困难——同样的知识,一些学生会觉得‘吃不饱’,一些则会觉得‘吃不消’。将课程分层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李新茂说,经过分层后,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层级内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让学习内容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学生也能够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除了将课程分层、分类外,该校还将体育、艺术类课程分项。比如在艺术课中,学生可以打破班级概念,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从国画、书法、装饰画等分项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要感谢学校能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它让我在对未来迷茫的时候,找到了一条明确的道路然后为之拼搏。” 谈及职业生涯规划课时,高级中学2016级学生陈玉婷这样说。
进入高级中学后,陈玉婷面临的第一个关键选择是文理分科。“当时我很迷茫,辛俊烨老师就引导我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网站填写问卷。回答完问题后,我找了很多适合我,并且我也感兴趣的目标。最终,我通过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了文科。”
辛俊烨是该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他说,对高一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文理分科”。虽然看起来这只是简单的二选一,但背后所蕴涵的知识却一点都不简单,需要从“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己所适”“择世所需”四个方面来考察。职业生涯规划课就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这一课程更显著的作用体现在高三。
在高三时,陈玉婷再次面临了新难题——去哪里读大学?读什么专业?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她将目标锁定在了南方的师范类院校上。“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我了解了教师这个职业特点,也更坚定了自己的目标。正因如此,我才能在高三一次次超越自己,我的名次也从年级的一百名开外提升到了年级前三十名。”她说。
最终,陈玉婷以高出当年文科一本分数线30分的成绩,考到了苏州科技大学。
辛俊烨说,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学业规划和志愿指导。“它就像一面镜子,能够让学生找到自己心中的方向,最终学会如何在人生当中走好自己的道路。”
素质拓展课则是高级中学在2017年引入的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自信、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负责人王一科介绍,2019-2020学期,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方案,课程紧密围绕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三个大模块:高一适应、高二思维转变、高三压力应对。
“我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模拟、挑战等多个互动活动,以情感体验为主体,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王一科说。
及时引入强基计划课程
今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从2020年起,取消自主招生,在一流大学中36所A类高校试点开展基础学科招生和专门培养,这就是备受关注的“强基计划”。
虽然同样是由招生学校对入围考生进行测试,但不同于以往的自主招生重点针对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通过初试和复试,高校给予一定的降分优惠。强基计划是要专门培养一批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未来立足于在基础学科领域深耕的研究型人才,也是为国家未来的战略领域提供后备人才的专项计划。
为此,市高级中学也在本学期开设了相应的强基计划辅导课程。
“根据目前已发布信息来看,要入围强基计划,学生除了在五大学科竞赛获银牌及以上奖项可破格入围外,其余均需要通过高考成绩才可入围,综合成绩算法基本是依据85%高考成绩+15%校考成绩。”该校强基计划课程负责人董大鹏说,经过介绍普及后,今年共有18名学生报名了“强基计划”。
“此前,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竞赛体系,这为我们现在进行强基计划辅导打下了基础。” 董大鹏介绍,以前学生上竞赛课程完全是为了获奖,而现在的强基计划课程则是在竞赛课程让学生突破难度题目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创设和国际接轨的课程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少家庭都有让孩子出国留学的计划。如今,去市高级中学国际部就读,已成为了这些家长和学生的首选。
在该校国际部,中加班和中俄班为学生提供了完全能够和国际接轨的课程设置。
在中加班,学生能够进行和加拿大高中一模一样的课程教育,相当于在家门口留学。中加班的课程均由加籍教师进行全英语授课,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则配有中方教师辅助教学。
中俄班引入合作方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附属高中的俄语以及数、理、化、生等课程。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高级中学为中俄班配备了各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为主要力量的教师团队,负责中俄班中方课程的教学工作。俄方课程则由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派出的俄罗斯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另外,国际部还设置了面向全校学生的托福和雅思课程,以此推动学校国际化进程,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水平及交际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语言培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