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两股巨大的力量。如何让两者的劲往一处使,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是学校、家庭应重视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扭转教育观念。
对家长来说,要积极参与孩子成长,告别“甩手掌柜”的角色,成为孩子和学校的“同伴”。
一些家长认为,承担“教”这一任务的是学校,自己负责“养”;有的将关注重点放在孩子的成绩上,其他方面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些则缺乏教育自信,认为自己无法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家校共育,仅仅使用电话、网络、家访等方式进行联系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如果不亲自参与,不走进校园看看自己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状态,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校、老师和自己的步伐是一致的,这也会是一种教育的缺失。
对老师来说,则不能再把家庭教育当做额外的负担,而是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家校合作。
有些教师在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认为家校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家长配合学校,家长只要记住老师的要求并照此执行就可以了。但这样,沟通就不是双向交流,而是单向告知,这种方式会使老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都产生“倦怠感”,丧失主观能动性。
另外,有的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会着重反映学生的问题和缺点,这样虽然能够让家长及时、直接地了解到孩子有哪些不足,但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排斥,也可能会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没有信心。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相伴同行、携手并进,缺少一样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长期的、细微的任务。只有两者合作,才能够提升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家庭的和谐与成长,进而实现社会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本期教育周刊推出专题报道,希望通过一项调查将我市家校共育工作的发展与转变更清晰地呈现给读者;通过一则故事,让家长和孩子能够明白彼此的心,探寻相处之道。希望广大小朋友和大朋友,都能在幸福的家庭中,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