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丹
什么是班主任?
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可以大致解读出班主任的主要工作职责:不仅要完成作为普通教师的教学工作,还要担负起学校班级的管理、学生的思想教育等工作。
事实上,班主任的工作远不止于此。随着时代发展,培养新型人才成为了必然趋势,这迫切地向班主任提出了更高要求。
过去,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班主任在班级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很多时候,管理学生只需要做“大锅饭”——统一管教学生,给他们填充知识即可。
而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增多,他们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也在增强。这不仅使教师作为知识主要来源的地位有所下降,也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要求。
2013年,我市开始全面推进教育转型改革工作,转型的根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这在明确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意味着班主任需要及时转变教育方式:班主任不再是权威者,而应当是引导者、促进者。由关注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从关注统一转变为关注个体差异,师生共同发展。
在一次对北师大克拉玛依附校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的采访中,大家谈论了一个相同的感受——如今的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方式,靠“约束”不仅不会让他们信服,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班主任不能再做“大锅饭”,从建立学生档案、班级制度;到形成班级文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再到与任课教师、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这些工作都需要建立在班主任真正走近学生个体,了解每个人的学业情况、思想情况、心理情况、家庭情况的基础上,只有切实符合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学管理工作才会事半功倍。
相比从前的统一管理,这种因人而异的教学管理方式会给班主任带来更繁琐和忙碌的工作,但从另一角度看,这也为班主任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帮助。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班主任的观念、意识和作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关注差异背后的故事,小心呵护、用心引导,才能让学生走向适合他们的道路,走出他们独有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