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 首页 · 周刊 ·  教育 ]
助力学生发展 实现自我突破
——市高级中学教育创新工作纪实
陈晓丹 徐 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如何让少年更强、更独立,学校的教育不可或缺。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市高级中学以尊重学生心理需求、尊重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针对学生不同发展潜能和趋向,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激励。

    这所“老字号”学校,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孕育着少年的希望。

    推行序列化德育活动

    为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高级中学不断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更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举措,创新性地开展了多项德育工作,让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该校副校长王文新说:“在高级中学搭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最初,我们为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由学校预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通过讲座等方式,为学生解答这些预设的问题。近年来,我们转变了方式,要求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为他们解决问题。”

    王文新认为,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德育目标的有效性。

    减少说教式灌输这样单向传导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改变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的内在动机和需要得到激发、唤醒、引导、启迪;将德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德育体验中,得到自主发展和价值引领……

    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2012年,高级中学开始逐步构建德育序列化课程。

    每年,该校都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开展不同的德育活动:学生高一入学时,进行入校教育;学生入学后,开展 “红歌赛”;高二时,随着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深入,学校会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高三时,为学生举办18岁成人礼……

    此外,该校将每年的4月至5月定为科技文化节,在这期间,学校会组织各类内容丰富的社团展、科技进校园、科技讲座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每年的9月至10月是该校的体育艺术节,在这期间,学校会组织内容丰富的运动会、艺术展等活动,在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门课程贴近学生需求

    为了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2013年,该校引入了职业规划课,随后,心理课、综合素质拓展课也陆续开设。

    开设职业规划课,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精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心理课的开设,则解决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王文新介绍,高一时,该校利用职业规划课,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高二,正式开设心理课程,由心理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曾经有一名学生,由于家庭因素,常常出现焦躁情绪。发现这一问题后,我们的心理教师及时介入,有效缓解了这名同学的不良心理状态。”王文新说,这件事不仅让学校发现了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了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尝试运行了‘家长学校’。为家长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王文新说。

    “必修课”指家长必须要参与的教学活动,如班级家长会、高一年级文理分科指导、高三学生志愿填报等;“选修课”指学校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开设的讲座、邀请家长和教师分享教育经验的“幸福讲坛”等活动。

    综合素质拓展课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2019-2020学期,该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方案,课程紧密围绕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三个大模块:高一适应、高二思维转变、高三压力应对。通过授课老师精心设计的情境、模拟、挑战等多个互动活动,以情感体验为主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活动中,同学们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信任、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创造活力。”

    “我认为,综合素质拓展是我们繁忙学习生活中一种很有效的解压方式。”

    “综合素质拓展活动提升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我们形成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氛围。”

    ……

    在众多学生的反馈中,不难看出综合素质拓展课程为他们带来的收获。

    “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的视野更开放了,家长、老师对他们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小,学生之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综合素质拓展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集体观念,利用学生彼此的影响,使他们更好地成长。”王文新说。

    这三门课程的实施,为该校德育教育的有效进行提供了良好的辅助作用,为学生真正成为“品高、志远、勤奋、独立”的优秀高中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构建前瞻性课程体系

    “快人一步。”

    这是高级中学在构建课程体系时的目标。其中,最明显的表现体现在“教育戏剧”课堂中。

    “2016年,市教育局引入了教育戏剧课程,当时课程实施的重心在小学和初中。在我校,戏剧课程是国际部的必修课,学生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戏剧课程不仅能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提升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王文新说,在这一背景下,高级中学开始在普高融入教育戏剧的理念。

    “最初,我们开设了戏剧选修课,后来发现选修课对学生的学习范围和学习时间都有局限性,于是我们进行了过渡,通过选修课培养一批学生纳入戏剧社团,让他们通过社团继续学习。随后,我们在英语课程的分类课中,开设了教育戏剧课。现在,语文、历史课堂也开始利用教育戏剧进行教学。” 王文新说,“当学生通过表演,进入文本情境后,可能就会产生不一样的体会和发现。”

    上学期,该校语文教师陈国庆讲授的课程《六国论》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课堂中,学生不再通过教师灌输理解文章,而是通过自己的戏剧演绎,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六国败亡的原因。

    像这样具有前瞻性课程还有大学先修课。

    “我们利用选修课,开设了数学、英语两门大学先修课,带着学生走进了大学课堂,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培养和发现人才。”王文新说。

    新课程的开设对教师教学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过去,老师长期处在高中教学的环境中,教学方法、策略以及对教材的理解都有局限性。引入大学先修课后,大家更多地意识到了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王文新说。

    打造系统性指导理念

    2015年,高级中学开展了系统的转型。转型内容主要涉及两方面:教学转型、管理转型。

    教学转型方面,该校近两年相继探索确立了“OES”教学理念和“SIT”教学模式。

    “OES”教学理念是基于目标、评价、自主一致性的学习理念。其行为主体是学生,整个教学涉及“学生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何以知道学会与否”“应该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需要什么条件”等,重在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责任。

    “SIT”教学模式则是构建基于学生在家(校外)自主学习、教师在家(校外)实施集体备课、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互联网进行团队沟通、交流学习的能力。同时增强教师利用互联网进行集体备课、上微课、讨论交流以及反馈诊断、学生管理等能力。

    王文新说,一直以来,高级中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打通几个环节:一是学生要明确目标;二是根据目标自我规划;三是通过教师评价进一步优化学习行为。

    有了这样系统性的指导,学生就能够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转变学习方法和态度。

    管理转型则建立在选课走班的基础上。

    该校教导主任唐平天说:“选课走班该怎么选?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实行了语文和英语课的分类课程;数学、物理、化学课的分层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了12个班级的大联动。学生‘走’起来后,如何管理又成为了最突出的问题,于是,我们开始推行‘学优分’制度。”

    唐平天介绍,在这一制度下,所有参与到学生日常管理中的教师都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学生看到自己在某一方面有“减分”,自然就会对这一行为进行纠正。

    “学优分”为学校进行管理解决了两方面问题:第一,学生选课走班后,每一个老师都能参与进学生管理,实现了对学生的完整评价;第二,借助这样过程性的评价,能够更好地形成对学生发展的指导。

    如今,教育环境正在发生急剧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及时适应变化做出调整。市高级中学有勇气、有信心承担使命,继续探索实践教育转型,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帮助每一位孩子成就幸福的人生,助力每一个家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时间:2020-03-30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相关信息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