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洁 (北师大克拉玛依附校)
今年10月,我在第六届“励耘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有幸观摩了11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心中有激动、有期待、有疑问、也有恍然大悟。赛后,我也产生了一些深刻的感受。
在此之前,我曾多次听说过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但在真正实践中,我却发现,课堂开始短短两分钟左右的导入经常要花费很多时间设计,即便如此,有时也不得其解。我甚至开始怀疑导入只是一个花架子。
观摩比赛之后,我对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的导入感到震撼,第一次发现原来导入如果设计好,会给自己的课堂带来怎样的惊喜。
其中,有两位老师的导入让我久久回味。
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王青老师《咬文嚼字》导入,以自己原创诗歌做引,其中“薄衫踏浪赴银滩”一句,王青老师特意划出,说觉得“踏”字不好,换成“戏”更有味道,并询问学生意见,大家都很赞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了以字传情之味,从而开始了新课——对《咬文嚼字》的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张婷老师《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导入做到了真正的“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课堂开始时,她展示了各国建筑图片,让学生识别建筑名称或建筑所在国家,起初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常规设计,不以为意,直到整节课结束,我才恍然发现,这个导入竟然串联起了整节课最主要的两个部分。第一次串联,是通过图片让学生发现有些城市可以通过建筑就一眼识别出,有的却不行,从而使学生对建筑特色、城市特色有了认识,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第二次串联,发生在学习中国建筑基本特征之后,张婷老师带大家回忆了一开始展示图片时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当时有同学把日本建筑误认为是中国的,通过分析原因,从而引出中外建筑的区别,并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影响之深远。如此导入已不能用巧妙来评价了,可谓暗藏玄机。
其他老师也运用了激情导入、朗读导入、评价导入等方式,让我意识到导入的多样性与可利用性是无止境的,它需要精心设计,也是最考验教师,尤其语文教师功底的一部分。短短2分钟,却有不可估量的力量,正如乔荣凝教授所说:“要以导入带情境,学生的情感先于对知识的渴望。”
另外,这次观摩使我加深了“坚持回归文本”这一观点。
当下,很多语文教师为了寻求教学创新,会使用小组讨论合作、群文阅读、拓展教学、朗读教学、表演式教学等方式,我认为这些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如果过于追求创新,是否会忽略自身课堂的语文味?是否会忘记自己语文专业的提升?是否会产生教学语言琐碎、延伸过多导致课堂完全脱离文本、有放手的方式却没有收回来的能力等问题?
我认为,课堂教学,尤其是面对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更应该回到文字符号中,带领学生感受其强大的冲击力。
教师应该努力挖透文本,提取相应篇目的内容价值作为教学重点,绝不能分支过多,脱离文本。如《荷塘月色》这篇文章,鉴赏此文的美,文章对于景色描写从和谐到不和谐的变化分析;《故都的秋》以其中琐碎之景感悟作者眼中秋的特点;《蜀相》中对“空”“自”的解读,这些都是避无可避的核心,是一个单元里必讲的硬骨头,也是基于课文寻找到的极其有价值的思维训练。
而部分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忽略核心问题,如过多强调《中国建筑特征》《咬文嚼字》的结构脉络;将《咬文嚼字》的重点定为理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将《荷塘月色》作为引,探讨中国文化中“荷”的意味等,都是我们需要注意避免的问题,不能缺失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
回归文本看似很简单,实则却处处体现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对文本挖掘、提炼、表达的能力,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