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海峰 (北师大克拉玛依附校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笔者所说的“大阅读题”是指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简答题,区别于论述类文本阅读(俗称“小阅读”)题。做好大阅读题是有可能的,前提是从以下几点来深挖和突破。
第一,提升阅读素养,具备“快读”的能力。
虽然一个人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不全在于技巧,但“快读”显然是学生不可或缺的技巧之一。如果不能快速解读文本,不能迅速占领有效阅读的制高点,囫囵吞枣,甚至不知所云,试问,“大阅读题”还怎么“破题”?
大学语文中有篇文章《娘,我的疯娘》,全文5751个字。我们不妨以此为蓝本来测试一下阅读速度,即在保证理解率不低于70%的前提下,每分钟能阅读的字数。通过这个实验,不难发现,一般人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700字左右,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1000字以上。
快读是建立在海量阅读、个性阅读基础之上的,没有养成手不释卷的阅读习惯,不具备个性化阅读的本事,却奢望来一个阅读总爆发,无异于缘木求鱼。
第二,解读不同文本,具备“检索信息”的能力。
如果仔细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就会发现,新课标对“大阅读题”是有指令要求的,一是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二是能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同样以大阅读题《一碗羊肉汤》为例,这属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范畴,一共设置了三道题,分别要求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概括和评价人物形象、分析和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很明显,这三道题的命题设计意图就是考查学生解读文本、检索信息的能力,看学生是否能通过“快读”文本,搜集、甄选、提炼材料,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整理、分析和概括。这也体现了阅读新思维。
第三,了悟答题指令,具备“破题”的能力。
答题指令必须了悟,这就要求:大阅读题分点回答;大阅读题作答时,要先概括,后分析。
同样以《一碗羊肉汤》为例,2017年全国卷Ⅲ中也有这道题,第5题题干是“刘乡长作为基层的领导既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也有值得批评的一面”,这是概括性语言,接着结合原文内容作简要分析,哪些值得赞扬,哪些应该批评即可。不可倒着来——先分析,后概括。也不可只有分析,没有概括,或分析、概括杂乱无序,颠三倒四。
另外,不加个性化阅读体验,再好的“套板”也没用。所谓“套板”就是做题的“套语”,也即所谓“滥调”。比如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如果你拟的答案是 “吸引读者兴趣”“揭示文章主旨”“是文章的线索”“深化文章中心”等等,这这就格式化的“套板反应”。怎样深化,怎样揭示,如何吸引,为什么是线索,得有分析才行。
做到以上三点,大阅读题这道“难题”或许就可以被征服和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