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 首页 · 周刊 ·  教育 ]
这座学校伴随着克拉玛依共同成长
——访第一中学校友康世才
陈晓丹

康世才

    1961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康世才来到克拉玛依,被分配到当时的政府文教科工作。

    那时,第一中学正处于创建初期,他作为兼职教师来到学校,感受到了教师们的一片赤诚,见证了学生们求知若渴的激情。

    难忘任教往事

    “今年10月,就是第一中学成立60周年。尽管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变迁,我对这里依然眷恋、怀念。”9月20日,康世才谈及自己对第一中学的记忆,依然充满深情。

    1961年至1962年,康世才作为高中政治课的兼职教师来到第一中学。

    “当时的一中处于建校初期,条件很简陋,大家就在这种环境中办学,非常不容易。那时,学生们学风严谨,学习刻苦;老师精心备课,上课认真。”康世才回忆说,当时在学校里,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们在生活、学习上互帮互助,自觉努力向上,大家还能利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由于工作原因,康世才在一中只任教了一年多,但正是这段时间,让他和学校的老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也让他从这些老师身上看到了大爱无私的宽广胸怀。

    谈起当年的老师,康世才仍然记忆犹新。“比如,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老师王宗国,他徒手在黑板上画的地图,既精准又美观,让同学们惊叹不已,王宗国后来也被评为了自治区首批特级教师;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的语文老师杜存亭,他的文学欣赏课,充满激情,引人入胜,听课的同学如身临其境……”

    物理老师罗谭金的爱国精神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罗老师出身于马来西亚的橡胶农家庭。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回到祖国,来到克拉玛依任教。1962年,他母亲回国看他,劝他重回马来西亚,但罗老师婉拒了,他说服母亲留了下来。”

    康世才说:“当时,克拉玛依自然条件恶劣,学校的硬件设施非常落后,但老师们不畏艰苦、不畏困难,从来都毫无怨言,这样的品格让我终生难忘。”

    见证校园发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克拉玛依油田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然而,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油田的发展。人才培养在教育,但是,当时克拉玛依中小学办学条件落后,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康世才清晰地回忆了当时党委和政府采取的具体措施。

    “重要举措之一,就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由油田和政府联合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最先投资的学校就是克拉玛依第一中学,为一中建立了第一栋教学楼,这也是当时我市改善全市办学条件建立的第一栋楼房。”康世才说。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克拉玛依改建和新建了一中、四中、五中、六中、七中。各中小学的校舍基本实现楼房化、教学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学生的课桌椅和教师的办公桌椅得到充实完善,教师的住房条件也得到改善。

    “另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加速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在克拉玛依师范学校开设中学师资班,经过4年培养,再送到教育学院或师范院校深造,拓宽中学师资的来源。二是到内地借聘和招聘教师,来克拉玛依工作,同时抽调学历不达标的在职教师,送到教育学院和师范院校学习。这两项措施改变了学校的师资结构,一中也是首个受益的学校。”

    寄语学校未来

    康世才在克拉玛依工作生活了近六十年,工作岗位变动了多次,但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作为克拉玛依的一名老教育工作者,他始终关心着我市中小学教育。退休后,康世才也依然关注着一中的发展。

    “听说一中要和北京十一学校合作办学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时,我非常感兴趣,认真阅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有关著作,我非常赞成李希贵校长教育改革的思路。”他说,“我认为,学校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更好的发展。”他寄语未来:希望第一中学能够成为全疆,乃至全国教改的标志性学校,能够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

时间:2019-10-09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相关信息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