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演员们演出《白毛女》芭蕾舞剧剧照。本报通讯员 黄润田 提供
从左至右:肖盛、任玉兰、崔玉娟、陈晴、王桂英、张英英、贾菲。本报通讯员 黄润田 摄
肖盛是第一个到达老年活动中心舞蹈房的。
不久后,那些熟悉的身影也一一出现了:崔玉娟、王桂英、任玉兰、陈晴、张英英、贾菲……
48年前,他们在舞蹈老师李小琴的带领下,一起跳了一台芭蕾舞剧,这不仅成为了他们之间最深的羁绊,也贯穿了他们的整个人生。
舞剧
1971年,第一中学成立了学生业余芭蕾舞剧团,决定排演芭蕾舞剧《白毛女》。
音乐老师李小琴担任领队,舞者从初一到初三各年级选拔,排练地点是一家单位的训练馆,演员们每天要早晨提前两个小时去练功。
“要排练整场《白毛女》,对平均年龄只有十三岁的学生来说困难重重。为了让大家得到更专业的指导,李老师带着我们16个主要演员去乌鲁木齐军区文工团学习,她带着大伙儿坐在排练厅的地板上看舞蹈演员排练。每个同学都有具体任务,要分别记住剧中人物的动作,李老师担任场记。”任玉兰当初在剧组里扮演“小女孩”的角色,回忆起当初练习的辛苦,仍清晰如昨日,“跳芭蕾舞第一个任务是压脚背,大家都有不同的练习方式,我是用铁坨压在脚背上,王桂英每晚都会把脚别在床栏杆里。”
反复练习也带来了伤痛,足尖站立、旋转,垫着棉花的舞鞋很快磨破,指甲翻卷,脚趾的伤疤长久不愈合,大家有时上课只能穿拖鞋,训练时脚趾包上纱布再穿上芭蕾鞋。
同年10月,一台完整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终于上演。
“演出那一天整个剧场爆满,连走廊里都挤满了观众。他们在台上,就好像现在的明星。”肖菲当年在学校是乐队的提琴手,那场演出后,她成为了舞团的忠实“粉丝”,并将这份爱延续到了现在。她轻声细语地描述着当年的盛况,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人生
任玉兰展示了大家最近一支舞的视频,视频中,绷起的脚背成为了延长腿部线条最好的方式,同样也是多年训练带来的力量象征。
当年,他们用半年排练了一台《白毛女》。
如今,他们用了近五十年的时间,重塑了对舞蹈对人生的定义。
“我们都六十多岁了,可你看,我们和同龄人相比,是不是精神很多。”他们生活迥异,但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到当初那场舞蹈留下的痕迹,他们跳过的舞,就这样和生活连接在一起。
生理上年岁渐长,但精神状态却在证明他们依然充满魅力,仍旧让人忍不住称赞“哇,你在发光!”
肖盛穿了件深色T恤,配了同色长裤,跑鞋。
任玉兰穿着墨蓝色长裙和高跟凉鞋,体态优美,神采飞扬,毫无疲倦之态,走近时,还能依稀闻见她身上散发出的淡淡香气——和她本人的气质格外契合。
贾菲烫着优雅的卷发,红色小立领连衣裙,妆容清淡雅致,落座的时候腰背笔直,双手叠放在腿上。
……
“如果说有什么一直没变,那就是我们对美好的认知和追求。”
任玉兰、崔玉娟、王桂英、陈晴、张英英决定一起跳一曲。
看起来,在这一刻,这些穿着黑色舞蹈服的成熟女性与过去天真烂漫、努力绷起脚背的小女孩们有了奇妙的重合。
愿望
2016年,已经分散在各处的舞团成员们在李小琴的邀请下,汇集在了一起,他们回到第一中学,在礼堂里再次跳起了这台《白毛女》芭蕾舞剧。
台下不仅坐着当年的同学,也有年轻的学生们。
“我们本以为现在的孩子们不会太有兴趣,没想到他们都来了。”
他们不需要说太多,舞蹈动作中有着一切。青春,骄傲,回忆,他们用舞蹈一遍又一遍地回到这些母题,在他们的舞台上,观众从未离去,演员也不曾退场。
“一中带给了我们太多美好而又难忘的记忆,我们的故事就在那里开始。现在,她也要迎来六十岁生日了,我们希望她越来越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孩子。”
时过境迁,他们虽然从很久以前就已经不经常进出校园了,但每逢同学聚会,大家还是会一起站在学校大门口合张影。
在某个漫漫长夏,或是落叶缤纷的秋季,这一瞬,如同追光一般照亮了来时的路,他们就在那里寻回青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