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羿淞展示奖杯。
赵羿淞没想到,人生中第一个高光时刻,真的是篮球带给他的。
8月6日,在“全国小学体育活力校园创新奖”优秀案例颁奖典礼前,赵羿淞和来自全国的百余名体育教师一起走在红毯上,成为了镁光灯下的焦点。颁奖典礼上,组委会播放了两位获奖教师代表的个人视频,赵羿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小时后,获得了“校园体育文化创新奖”及“国际交流奖”的赵羿淞接受了央视《新闻周刊》的采访,采访结束后,他发现,自己的视频已经被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转发。
篮球对赵羿淞来说,是从小就情有独钟的“专项情怀”。
站在故事的高潮处回头看,他的成长轨迹似乎围着这一点,画出了一个圆:从学生时代的篮球队长到工作后的体育老师,再到创新篮球训练升级系统,这条路头尾衔接,遥相呼应,但也并非一蹴而就——体育教育并不总是充满灵感迸发和热情四溢的时刻,更漫长的是自我鞭策和突破。
赵羿淞为球员加油。
“我太喜欢篮球了”
篮球、热血、梦想,对很多男孩来说,这几个词是紧紧相连的。
赵羿淞也不例外,初中时,他喜欢上了篮球,而这成为了故事的开始。
十几岁的年纪在水泥球场上第一次绽放出光芒。
从最初接触篮球,不知道规则,有那么一两次,球颠簸着落入框内就能高兴好一阵子。
再到体育老师说,拍一次球只能走两步,于是对着比赛视频学会了慢三步。
练球是一件需要不断重复,在枯燥的重复中取得精进的事,需要良好的体能和坚定的心志,不过对于正处在狂热状态的男孩来说,这些都可以达成。
下午放学后,赵羿淞常常和同伴一起打球到夜幕初垂,大家满头大汗却依然意犹未尽,约好明天再会。
时隔多年后的今天,赵羿淞回忆起当年对篮球的爱,眼中仍然会闪出光亮。“上学时我家住二楼,我每天悄悄翻窗户下楼跑去练球,我妈还一直没发现,以为我在自己屋里写作业呢。”
这种热爱让赵羿淞最大程度地挖掘出了在篮球运动中的潜能,学生时代,他一直是篮球队队长。
但随着年龄增长,家长和老师也开始担心他的学业。有老师打电话给他的父母,让他“把篮球放一放”。
但对赵羿淞来说,篮球在另一种角度上证明着青春的价值和意义,值得被坚持。
后来,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他决定选体育教育。“一方面是觉得很适合我,另外一方面,我从我的体育老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我也想成为他们那样认真付出的人。”
“不如来打球升级”
走出大学校门,赵羿淞成为了第十小学的体育老师。
因为年轻,他很快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但同样因为年轻,他在教学领域需要填补的空白也有很多,究竟怎么才能上好体育课就是其中的关键问题。
“上课时我教学生打篮球,我想,篮球这么好的运动,学校又有这么好的场地,这么好的器械,学生没理由不喜欢,可是上了几次课以后我发现,他们真的没兴趣。”索性,赵羿淞开始仔细观察这些孩子,试图寻找原因。
篮球训练升级系统是他在上班第二年琢磨出来的,孩子们在手机游戏中的表现为他开启了新的思路。
“我经常看到学生们玩手机游戏,我发现,这些游戏之所以这么吸引他们,就是因为里面的升级模式,级别越高,越有话语权,其他同伴觉得他厉害,他就能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有了灵感,这套篮球训练升级系统也慢慢成型,赵羿淞把篮球训练分成10级,每一级考核标准不同,而且会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学生们只有完成前一级后,才能继续向下一级发起挑战。为了更加正式,赵羿淞去制作了升级卡和专属印章,学生们每过一级,就在卡片上盖个章。等10级都过了,就可能成为20张PVC卡的拥有者之一,进入校队。
用这套系统给学生们上课,果然收获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他们不仅有兴趣了,甚至把获得高级别的卡片当做了一种荣誉。赵羿淞带的学生里,喜欢篮球的人一批比一批多,尤其是女生,过去整个学校都找不齐10个打篮球的女生组建校队,而现在,每个班都有了自己的班队。
在赵羿淞和同事李鹏飞一起布置的球员更衣室里,篮球氛围更加专业,海报、软垫……校队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专属衣柜,上面贴着自己的名字和号码。“不要小看更衣室,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学生其实特别需要归属感,对这些打篮球的孩子来说,更衣室就是他们在学校里的心灵归属。”
“体育老师是用体育来育人”
当然,也有出现问题的时候。“和我曾经遇到的情况一样,有家长找到我,担心打篮球会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
作为“过来人”的赵羿淞比谁都更能体会这一点。“只有让家长真正看到打篮球给孩子带来好的变化,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在他训练系统的级别设置中,有两个标准尤为特别:家长支持;成为校队队员后凭“票”训练,这张票就是3科主课老师签字同意的纸条。
学生的变化也由此显现,有学生周末原本安排了课外辅导,结果赵羿淞却在球场上看到了他——他说服了父母,保证考试能考好,最终也的确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还有学生为了拿到3科主课老师的签字,更为严格地要求自己,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遵守纪律……一种良性循环慢慢形成。
一个全校公认最调皮的学生,一直跟着赵羿淞打球,毕业了,他给赵羿淞鞠了一躬说了句:“赵老师谢谢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要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证明自己。光说没意义,真正把事儿做成了才重要。在他们这个年纪能做到这样不容易,看着他们的笑脸,和他们在球场上努力的样子,太开心了。”
柏拉图曾经说过一句话: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
赵羿淞说,“我们体育老师,其实从来不是教体育的,而是用体育育人的。”
赵羿淞陪学生训练。
“这肯定不是终点”
今年3月,赵羿淞收到了第三届“全国小学体育活力校园创新奖”的举办通知,他觉得里面提出的评选细则就是自己一直在做的事,于是报名参赛。
“一开始没抱希望,毕竟是全国比赛,我想应该是石沉大海了。”但他没想到,一个月后,自己接到了组委会的电话。
颁奖典礼“有点像都是明星的大型电影节”,赵羿淞和其他体育老师一起走红毯,接受央视主持人张斌的采访……他认为,这种隆重的仪式感更像是对所有体育老师的尊重和礼遇。
“我们上学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体育课就是玩,过去也没现在那么好的硬件设施。现在条件好了,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体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人发现了体育老师身上的价值。”
颁奖时,组委会播放了两位老师的视频,其中一个是赵羿淞的。
那是他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视频,也是他第一次以第三视角,看到自己和学生们在球场上的模样。
一幅幅画面闪过,他有点想哭,但想到一会就要上台领奖,又把眼泪憋了回去。
领完奖后,赵羿淞接受了央视《新闻周刊》的采访,谈及篮球训练升级系统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体育塑造学生人格的看法。“竞技体育比赛让孩子有竞争力,他们真正在赛场上的时候,才知道比赛第一,才是强者,这样对于他们整个人格完整度的塑造是非常非常可贵的一件事。”
采访结束后,工作人员把手机给赵羿淞,他这才知道自己的视频被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进行了转发。
“我看完了每一条评论,看到很多人的支持和鼓励,还有很多人对咱们克拉玛依教育的认可,特别感动。”
赵羿淞是克拉玛依教育发展的受益者、见证者,不知不觉中,他也成为了助力者之一。他说,自己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不仅是对这套篮球训练系统,也是对未来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