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菊娣为学生辅导功课。本报通讯员 张宝 摄
为了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提供更好的人力支撑,2017年至今,先后有来自16所高校的三十多名教师来到该校区任教,这些教师大多来自东部、中部地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承担着校区经济类、电气工程自动化以及基础学科的教学任务。
近日,记者就走近了其中3名教师,了解了她们的教学故事。
培养学习兴趣
靠什么提高英语能力?如果只能选一种方法,那就是阅读。
要读什么?该怎么读?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师侯艳萍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绞尽脑汁。
来到该校区后,侯艳萍发现,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非常浓厚,但学习资源并不充足,于是,她在自己所教的两个班级里建立起图书馆,自费购买了英文原版书,这些书籍内容多样,有古典名著、经典诗歌……她在教授英文的同时,也指导学生如何啃下“精读”这块硬骨头。
在侯艳萍的鼓励下,学生们学习英文的兴趣越发浓厚,有的学生在放寒假时,也会带一本英文书回去读,有的学生形成了早晨起床先听英语新闻的习惯,班级里学生相互结对练口语,组成互助小组分享学习心得等英语学习活动成为了习惯。
改变教学方式
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刘丹初到该校区时,满怀着激情与憧憬承担起了《经济法学》这一课程,但没多久她就遭受到一次“挫折”。
她发现,过去自己教的学生都有着较为良好的法学基础,所以在讲一些课程时,学生们能够很快接受并理解。但校区学生基础薄弱,沿用先前的教学方法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无法作答的情况。
对此,刘丹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重新设计课件,将原先一些较为深奥的知识点换成浅显易懂的例子,以便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慢慢地,学生们也都进入了学习状态。
耐心辅导学生
《CAD制图》是最受该校区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教师赵菊娣每每开课,2个教学班的120个上课名额总会被一抢而空。
为了满足更多同学的需要,她主动请缨,每学期增加2个教学班。
学生多了,教学压力自然也会增大,但即便如此,赵菊娣也从不懈怠。
每堂课上,她都会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国家标准完成绘图。对于交上来的每一份作业,她都会仔细批改,一点点小小的错误也逃不过她的“法眼”。
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们的学习劲头也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