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 首页 · 周刊 ·  教育 ]
“庆祝市第一中学建校60周年”系列报道之五
“蝴蝶专家”的教育之路
——记市第一中学退休教师张传诗
陈晓丹 黄润田

张传诗(图片由本人提供)

    1959年,张传诗从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毕业,1961年,他来到市第一中学,成为了一位生物教师。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张传诗始终践行着“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当人们认为在当时的戈壁校园中,生物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时,张传诗自己栽培教学所需的植物、制作动植物标本、编写教材,让学生们触摸到了生物课最本真的模样。

    培育植物促教学

    1963年,第一中学要建出120平方米的温室,这对张传诗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

    “当时,克拉玛依连树木都很少,大家都说这里种不出东西,给学生们讲讲课本知识就可以,可我偏不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张传诗和校工沟通,在温室中栽培了教学所需的植物。

    春季开学之初,张传诗开始安排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当时教材要求,《被子植物》这一章要用几个课时完成,但他仔细研究这个课题后发现,要让学生透彻地学懂并实际掌握这部分教学要求,不是几个课时就能完成的。

    于是,他对这段教材进行了分解并作出几个学段:子叶区别、叶片脉序、根系形态、显微观察、人文功效。然后根据教材要求选择了“泽泻”和“豌豆”两种植物,并在温室实施种植,按照植物生长的时序,把各个子学段计划到这个学期的不同时期进行理论与实物对照的教学。

    四月,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学研教材内容。

    五月,种子发芽,学生在温室识别单子叶植物泽泻和双子叶植物豌豆。

    六月,组织学生学认识单子叶植物的脉序为平行脉序,双子叶植物的叶片具有网状脉序。

    七月,结合课本实际考察单子叶植物主根不发达,是须根系,而双子叶植物主根发达,为直根系。在温室见习泽泻与豌豆的不同的生态环境。回到实验室学做切片研究单、双子叶植物在解剖结构上的区别。

    学生们结合亲身体会学习到知识,也成为了使他们受益一生的精神矿藏。

    学问是问出来的

    过去的课堂教学还是由教师为主导,一般课前老师提问复习旧知识,然后引出新的教学内容。但张传诗认为,兴趣才是学习的第一前提。

    一天上课时,班里一位同学向张传诗提问,他倒退着走向讲台问道:“张老师,有退着前进的昆虫吗?”

    张传诗听完,笑着讲起了他童年的故事。

    他告诉学生们,自己出生在重庆丰都,小时候,家乡的昆虫很多,给他印象最深刻的一种就是在老家被称为“倒退虫”(学名:地牯牛)的小虫子,这种虫子遇到危险就会倒退进沙子里,如果小孩把一只苍蝇放到洞口,地牯牛会迅速把苍蝇拖进沙子里吃掉。

    “克拉玛依有这种昆虫吗?”同学们纷纷发问。

    张传诗不慌不忙地拿出自己在克拉玛依采集到的“昆虫标本盒”,让学生们仔细地观察了一番。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堂课就好讲了。

    张传诗说,学生的“学问”全是问出来的。

    潜心研究为奉献

    由于长期从事生物学科的教学,张传诗研究教材要和各种动植物打交道,为了收集更多资料,1981年已成为生物教研组组长的张传诗开始带领教师们四处考察,只为寻求到更丰富的生物标本。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传诗不能像过去那样采集大型动植物标本扛回家,只能采集比较轻便的昆虫标本,新疆蝴蝶则成了他的采集对象。

    张传诗笑称,自己冬天攒钱夏天花,全年的工资基本上都花在自费补蝴蝶上了。由于张传诗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他也被大家称呼为“蝴蝶专家”。

    张传诗给自己定下了两项任务,一是举办蝴蝶标本展览,另一个是出版《新疆蝴蝶图谱》一书,圆自己一个梦想:填补疆内蝴蝶研究空白。

    如今,张传诗离开第一中学的教学岗位已经26年了,但他始终不曾忘记在第一中学任教的时光,他说,希望能在校庆时,将自己制作的蝴蝶标本送给学校。

    “看着第一中学发展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好,我很欣慰,希望未来一中能取得新的成绩,培养更多人才,为克拉玛依教育做出更大贡献。”张传诗说。

时间:2019-05-27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相关信息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