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聪。本报记者 常钰君 摄
2019年,对于周颖聪来说是不舍而又圆满的一年,不舍的是,她已经于4月份退休,圆满的是,“退而不休”,她要坚持教完2019届毕业生,在校庆60周年时完成作为“摆渡人”的任务。
问她为何如此执着?用周颖聪的话来说,陪伴她的,是这三尺讲台;属于她的,也是三尺讲台;离不开的,还是这曾经的三尺讲台。
初为人师
1985年,周颖聪走上了第一中学的讲台,自那时起,她就从未离开过这所学校,用她的话来说,34年的教学生涯,就是学校和家这一条线,简单明了,一句道尽。
周颖聪很小时跟随父母支援边疆建设来到克拉玛依。当教师,是周颖聪从小的梦想,为此,她立志好好学习,高中毕业时,她顺利考上了原克拉玛依师范的英语专业,后又到内地进修学习,最终,她选择回克拉玛依教学。
“这就是我的家,我哪儿也不去。”“回家”教学的念头一直环绕周颖聪心头,可回了家,当了英语教师,她遇到了新的难题。
虽然周颖聪是师范生,可是讲课经验几乎为零,在来一中之前她也只在学校试讲过一节英语课。
来到一中,她成了一名高中英语老师,那些学生和她的年龄相差不过五六岁。
为了讲好课,“对得起”那些弟弟妹妹们,她给师范院校的同学们写信,求助英语资料和讲课经验,每次收到信和附带的资料时,她像得到了宝贝疙瘩似的,在办公室里亲手印刷起这些东西。
有了资料,有了经验的交流,这让周颖聪心里不再胆怯,她的课程受到了同事们和领导的肯定,之后,她成为了班主任。
一视同仁
“当时,我同时带了一个尖子班一个平行班,可我觉得这两个班的孩子没什么差别,我对他们,一视同仁。”
周颖聪的一视同仁,让两个班孩子的待遇一模一样,一样的课程,一样的进度,分毫不差,“平行班的孩子我会多照顾一些,跟不上的同学我会放学后为他们挨个儿补课。”周颖聪说。
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和家庭情况,周颖聪早有准备,每到放假时,她必定挨家挨户家访,为他们制定不同的补课方案。
在家访中她发现,有很多同学性格较为腼腆,不善于表达。为了让学生主动敞开心扉,周颖聪请学生来家中学习,一对一解决问题,“我家的大门永远向学生们敞开。”
她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后来,那些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平行班学生,在她的引导和鼓励下,全部都考上了理想学校,综合成绩不亚于尖子班的孩子。
出色的为人,高水平的教学,让周颖聪成为年级主任,这一干就是18年。
不谋而合
2013年,我市实施教育转型,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实行选课走班制,一生一课表;学科教室,师生零距离;课堂教学,自主高效;课程研发,国家课程校本化;打破边界,全员育人……
我市的这一举措,着实让周颖聪感到惊喜:转变理念、提高质量、创新发展、多样化的教育……这些,与周颖聪早年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一只手伸出来,5个手指头还不一样长,更何况是不同的学生,我支持学校转型。”学校转型改革开始后,周颖聪首当其冲带头整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英语资源《细目》,带头做英语分类课程,承担大小教研工作,制定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
作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她,在转型改革初的那几年,凌晨两点前从没合过眼。
最终,她所带的2017届毕业生,高考英语单科平均分为120分以上,这其中也有孩子顺利考入了清华大学等重点名校。
2019年5月1日劳动节那天,周颖聪收到了所教第一批学生们的祝福,这些学生普遍是70后,这些年来,他们一路眼看着周颖聪为教育教学所劳累,很是心疼。
“老师,你这么操劳,哪像是退休的人,这么多年,你也该好好歇歇了。”周颖聪可听不进劝,执意要带完最后一届,“我早就把自己卖给学校了。”她总是打趣的回答。
2019年对于周颖聪来说,是教育生涯圆满的一年,她想趁着今年60周年的校庆,教完属于她最后一届的高三学生。
在周颖聪看来,教师也是摆渡人,一定要呕心沥血地把一批又一批学生顺利渡到学业的彼岸,“我要让我的学生快乐地过完高中这几年,看着他们入学、毕业、收拾行囊、离开……”
今年6月高考结束后,周颖聪将为她的从教生涯画上最圆满的句号。“我觉得,教了一辈子书,值得。”周颖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