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 首页 · 周刊 ·  教育 ]
科普是件要紧事儿
——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
陈晓丹

郑永春在第五小学做科普讲座。图片由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提供

    人物简介

    郑永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行星科学家,科普作家。主要从事月球与行星地质的研究,在月球和火星土壤、行星资源就位利用、行星表面环境、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目标与未来发展战略等领域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他研制成功了国内首个模拟月壤,分析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探测数据,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全月球微波图像,发现了200多个月球热异常区域。

    2016年,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宣布将当年的卡尔·萨根奖授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这是中国科学家首获此项国际科普大奖。近日,郑永春来到我市四所学校进行了科普讲座,作为一名主要从事行星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郑永春对科研行业有怎么的感受,他对想要从事这一行业的青少年又有哪些建议?4月1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从《流浪地球》说起

    记者:为什么选择以今年春节档大热的电影《流浪地球》作为讲座的切入点?

    郑永春:《流浪地球》是今年春节档票房最高、最受欢迎的一部影片,也是一部硬核的国产科幻电影。以往春节档电影大多数是娱乐性较高的喜剧,这样一部电影受到欢迎,我认为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说明更多人对科技元素产生了兴趣,“80”后、“90”后、“00”后开始主导文化市场的需求。

    我从事月球深空探测工作,在科幻电影火爆的良好契机下,我的报告就来讲讲真正的科技探索的进展是什么样的;它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它未来又会走向哪里,我认为这种形式会比直接灌输知识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

    科研不仅需要兴趣

    记者:成为一名探索宇宙的科学家除了需要自身兴趣外,还要付出很大努力,您对想走上这条路的年轻人有哪些建议?

    郑永春:大家经常会下意识地把“科学家”看成一种非常神圣、尖端的形象。实际上,目前我们所说的科学家就是一种职业,在我的理解中就是“任何一个以科研为职业的人都可以被称为科学家”。科学本身是非常提倡平等的,我们讲究学术民主、自由探索。不论你是谁,只要你提出的观点、理论、假设能够获得足够证据地支持,能够被更多同行所证实,那么它就是好的研究。

    我做科普讲座的目的,也是为了将这种职业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孩子们。

    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除了需要发自内心的兴趣,还需要长时间坚持。

    科学研究的一个特点就是非常有挑战性,一旦获得新发现,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因为你会知道,这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次”。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进入21世纪后,相对容易的技术发明或科学研究已经被完成了,想要完成新的科学发现,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并付出极大的专注力。此外,靠个人努力就能实现的“个人英雄式”研究已经越来越难了,现在完成一项科学研究,需要我们借助科学装置以及不同单位、不同学科、甚至不同时代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从这些角度来说,我们既要认识到这个职业有吸引力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它的独特性,你需要接纳一件事,就是你穷尽一生去研究一件事,也可能看不到这件事最终的成功,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也是一个职业的特点。

    科学启蒙要从小建立

    记者:您获得“卡尔·萨根”奖的原因是“不知疲倦地向中国大众进行行星科学方面的科普,并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科学”。那么,您觉得您的科普工作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起到了什么作用?

    郑永春:我开始涉及科普领域时发现,科研和科普有着非常不一样的特质。做科研,需要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而科普呢?如果是这样又怎么起到普及的效果呢?科普一定要让更多人能够听到我们的声音,看到我们想要传播的东西。

    科普最大的受众是青少年,我在上百所学校进行过科普讲座,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科学需要从小启蒙。孩子越小的时候接触到科学,他就会越感兴趣,越愿意接受它、理解它,一旦这样的兴趣建立之后,孩子会终生受益,不管他将来是否会成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他都会是一个学习的爱好者,会始终关注科技的进展。

    我们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科学家,但我们一定需要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所以我最近这几年都非常关注科学教育,我发现科学教育比社会化的科普更需要专业人才的加入。

    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程,那么科学课谁来上?科学课上什么?为了上好科学课,老师们需要很多辅助,比如教具、实验器材,甚至很多表格设计来帮助他们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些事情如果做不好,很可能还会打击孩子学习科学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就需要科学家、教育工作者、科学教育的研究者共同参与到这件事情中,这样才能惠及未来几代青少年的成长。

时间:2019-04-15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相关信息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