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中,来自我市第三中学初一年级的50名学生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本学期第一节“校内外衔接综合实践课”。陶艺课、生物课、化学课……不同的实践课堂让学生们走出了课本的局限,真正体会了自己动手、快乐学习的感觉。
学生们在陶艺课上揉捏软陶。 本报记者 陈晓丹 摄
动手做陶艺
五颜六色的软陶,绽放笑容的学生……
在陶艺教师王琛的指导下,学生们有的自己揉捏软陶,有的与同学交流创意。不一会儿,原本方方正正软陶就变成了各种不同的形态。
王琛说:“青少年的思维活动活跃,富有幻想。陶土又是一种可塑性十分强的材料。学生通过加工和塑造,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象,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王琛介绍,陶艺课程每节课有固定主题,每学期都有丰富的安排,以陶艺教育为载体,在让学生学习技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意思维、价值观念、合作意识、专注力等,有些课程还会跟学生所学其它学科进行结合,通过趣味化的陶艺课程,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扩展和巩固。
此外,学生通过学习陶艺,也能表现自己的情趣,展现自己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自我实现。
了解元素表
“你们知道什么是酒精灯吗?在酒精灯中,酒精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使用酒精灯要注意些什么呢?”
在环境监测实验室,教师王明丽手拿酒精灯,为学生们介绍了它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们会做一些化学实验,所以开学第一节课,首先就要让他们清楚地明白安全的操作方式。”王明丽说。
除了给学生讲解安全事项外,王明丽还通过有趣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她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如何被发现的,随后,她带领学生们制作了化学元素周期变“拼图”。
王明丽说,孩子们在初三就会正式学习化学,在此之前让他们对这些知识产生初步印象,有助于提高他们之后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
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做实验。 本报记者 陈晓丹 摄
实验涨知识
“莲花效应”,指荷叶的自洁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在生命科学实验室,学生们就在教师杨梦娜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烤勺子”,探索了荷叶防水的秘密。
实验中,学生们先用铁勺盛水,观察正常情况下水在铁勺中的情况。随后,用蜡烛把铁勺盛水部分熏黑后再盛一勺水,观察水在铁勺中的状态。
很快,学生们发现,铁勺被熏黑之后,水在里面形成了小水珠来回滚动,而没有将勺子沾湿。
“第一次做这个实验,我们感到新奇又有趣,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和朋友们在一起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默契。”学生罗培瑄说。
杨梦娜说,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组内的学生各有分工,每个人都有任务做,使他们都有机会去尝试、去锻炼。
课程助发展
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中心开设“校内外衔接综合实践课”旨在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强调动手、实践,综合考虑全市各学校科技、实践类课程培训需求,以及学校硬件设施、科技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着重开设学校不能够自行开展的、有特色的课程。课程由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进行设计、把关,发挥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在校外教育,尤其是科技教育方面的专业性。
今年,市第三中学、市实验小学、市第五小学均和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共同开展了校内外衔接综合实践课。
市第三中学带队教师胡建坤说,学生在学校更多地是从书本上获取知识,而综合实践课可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获取直接经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科学的精神与态度。
“这么多好的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与机会。”胡建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