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润田查阅第一中学校志。 本报记者 常钰君 摄
2019年,是我市第一中学建校60年,建校以来,有无数师生作为亲历者见证了这所学校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如今硕果累累的辉煌。
黄润田58年前从天津来到克拉玛依支教,作为第一中学的第一代教师,他是这所学校的亲历者,更是见证者。
建校50周年时,他与同仁们为学校编写了校志,今年建校60周年,他义无反顾地参与到了校史馆的建设工作中。
如今,他已是七十多岁的古稀老人,却依旧对这所学校爱的深沉。
永不后悔
2019年2月28日,黄润田拿出一本相册,手指划过一张张黑白色的学校老照片,陷入了回忆。
1961年,向克拉玛依唯一一座地标性建筑的东北方向望去,就可以看到一个个孤零零的平房校舍。平房内为双面结构,两侧为8间教室、9间办公室,共计1100平方米。校舍坐北朝南,前面是市民生活区,右邻其他政府单位,左边是所学校,后面是广袤的戈壁,在无形中这所校园就被圈定了。
这是58年前,黄润田初来克拉玛依走近第一中学记忆最深的画面,那时的他有点沮丧。
“当时,我成为了一名数学老师,和一同来的同事们漫步在全是戈壁的校园,竟然找不到一丁点儿绿色。突然发现一株枯黄的野草,心生感慨:这一株草是何等金贵啊!所以当即立下宏志,一定要先盖一座温室,把绿色浓缩在里面……”
黄润田是中国民航大学的工科大学生,为了让校园增添绿色,他一边教学,一边琢磨着校园的“绿化工程”。他虽然掌握了土建的图线、尺寸标注、轴线、剖面、节点、图标符号等细节,可还需要懂植物学的人,于是他找来了生物教师钟衣诚、张传诗。
在校领导的支持下,黄润田完成了温室详图的设计与绘制,生物老师负责植物培育。1963年,120平方米混合结构的温室终于建成,黄润田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温室建成后,学校的生物课上,除了课本、挂图、模型之外,还有教师从温室里带来的植物标本,如双子叶植物豌豆,单子叶植物泽泻等,这让学生们大开眼界。
黄润田说,之后学校不断扩建,有了大教室、图书书库和阅览室,这一切,都是全校师生艰苦劳动奋斗出来的。
学校创始之初,教课的老师走马灯似的来一批,走一拨,但也有扎根到底的教师,像清华大学的欧阳跃,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汉池、王宗国等人。
“看着学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我打消了离开的念头,甚至暗暗下定决心要永远留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将一中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传承下去,现在回头看看,我一点都不后悔当初的决定。” 黄润田说。
感动相伴
合上相册,黄润田颤颤巍巍地走向了第一中学的数学教室。
听课,是退休后的黄润田每月的固定活动。
家就住在和学校仅隔一条马路的园丁小区,所以,“住这听课方便”是他总是拒绝儿女为他和老伴儿搬家的理由。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在不断改革、不断进步,虽然我退休了,但是我们克拉玛依的教育转型改革我一直在关注,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也想看看我们曾经‘一手打造的第一中学’,究竟怎么样了。”
黄润田回忆,拿数学课程来说,三四十年以前,数学教学的业务学习是以教学法为主,钻研怎样把课讲好。当年的课程改革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二三十年前,数学的课程改革攀登上了第二个阶梯,那时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意识到学比教重要,因此教师在探讨教学法的同时,开始探索指导学法的实践,老师答疑活动频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提高。而如今,学校的理念、制度到课程、方法等方方面面正在向教育现代化递进……
为了深入了解转型后一中的课改情况,黄润田每次听课后,都会向学科老师请教经验,并倾听老师们的感受。
“陪伴式教育,不仅让教师有了成长和收获,也让家长们发生了改变。”黄润田的孙女是高中生,他将这些理念一一“灌输”给儿子儿媳,孙女在父母的陪伴下更加快乐地成长了起来。
黄润田缓缓走出校门,路上,他一一细数了即将要开展的校史馆建设工作的内容,他说:“面对转型的新局面,是一中坚持不懈的精神才早就了今天的成效。如今,无论哪个学科,都是以学生为主,为他们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可以看到,近几年考上自己理想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了全方位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有教师参与全员育人,我真的要叫好!我们学校教育转型的成果,将是校史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