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作为当代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品格素质的形成对中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北师大克拉玛依附校是我市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注重对学生优质品格的塑造和个性化培养。
该校2016级初中年级组是该校精细化管理的标榜团队,该年级组以成就学生为宗旨,积极创新理念、搭建活动平台、实施多元评价、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近日,记者走进学校,了解了该年级组是如何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的养成教育、个性化目标培养及开展家校合育。以此共助学生健康成长。
细化养成教育 促品德
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在该校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
该校2016级初中年级组长李瑾涵认为,在学生初一入学时,帮助他们进行校纪校规的培训和班级班规的解读,是让他们养成好习惯的一个好机会,是班主任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的最佳时机,此时要舍得花力气和时间。
该年级组自2016年以来,将养成教育细化为课内及课外习惯的养成部分,并制定了评价单元,在每周一对每个班级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
课内,该年级组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小至上课的坐势,大至学科正确的学习方法,都要求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课外,则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上课时,如果有学生开小差,老师会有意识地、采取适当方法予以引导;有同学做小动作,老师会边讲课边下意识地走到该同学身边,直至他专心听讲。
李瑾涵说:“学生听课过程当中,我们最注重培养的是他们专心听课的习惯。专心与否,有时我们用举手的办法来衡量。一堂课下来,根据学生举手次数多少来判断其上课听讲专心的程度。有了相应指标,学生自然就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就不难培养了。”
常言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举止不文明、不规范即属于没有规矩。那如何让学生的行为文明规范?
主渠道在课外。该年级组提倡课间或其他课外时间,老师多和学生一起活动,并多示范、多指导、多引导学生,
在课外活动过程当中,老师一旦发现学生有乱扔果壳、纸屑、说脏话等不规范或不文明的行为,先是予以指出,接着示范,然后帮助学生改正。
正因为如此,该校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氛围,学生之间也会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相互指正,由此形成了良好的校风。
目前,该年级组已升至初三年级,从检查近三年的评价化单元的得分可以看出,日常不良行为的出现率呈下降趋势,学生的优良品德在逐渐形成。
个性化培养 挖潜能
在2016级初中年级组全体教师看来,教育不只是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品质,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多元个性。
刚入校的学生小芳,起初性格内向,平时喜欢独自一人安静绘画,在很多人眼里,她是个不起眼的同学;而学生小杨性格开朗,擅长表达自己,但她因为个子的问题,常常略显自卑……
作为她俩的班主任,安春晖认为好的教育是发现并挖掘潜能的过程,因此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成为更好的自己。
“初中时期是一个人青少年时代的开始,这个时期的学生有较强的求异思维和自我意识,但他们希望获得承认、尊重与信任。”安春晖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变成了强有力的心灵催化剂,对于小芳,安春晖时常陪伴她,了解到小芳喜爱绘画的原因是她认为这是一种表达和宣泄的方式后,安春晖与其沟通,希望她能够和更多人分享绘画的快乐,并鼓励她参与校级绘画大赛。最终小芳多次获得校级绘画比赛的优异成绩,得到了更多同学的欣赏。
对于小杨,安春晖首先肯定了她的表达能力,之后慢慢帮助她调整心态,克服障碍。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每年都积极参与学校的主持人大赛和演讲比赛,事实证明,身高的高低并不是衡量实力的标准。”现如今,小杨已经成为了学校认可的主持人。
那么,对于学习成绩较弱的学生,是否能帮助他重新搭设个性化学科发展平台,让他们有所成长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教师高培熔的班中,有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能歌善舞、性格开朗,却因为英语成绩不如其他同学,内心总会有些失落。
“来,你,你,还有你,咱们一起讨论一下这个英语剧本,然后分配角色,你们几个都是这个剧本的主角。”
被点名的孩子感到诧异又惊喜,小微是这些孩子之一,在排练英语戏剧时,她终于接触到了平日里不敢接触的“英语大拿”同学,渐渐耳濡目染,曾经磕磕巴巴的口语终于能够脱口而出,曾经不喜欢的英语著作如今成为自己最喜爱的英语读物……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群孩子登上了“希望中国”青少年英语戏剧教育大赛全国总决赛舞台,表演了英语剧《手机综合症》《桑叶公主》,并两次获得了一等奖,高培熔也获得“最佳指导教师”荣誉。
家校联合培育 助成长
孩子不愿意上学,他的家长同意自愿退学,此时学校应该怎么办?
在这所学校,绝对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学生小王今年17岁,他总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相比学习而言,他更想进入社会打工赚钱。
小王几次逃课,引起了班主任白金月的注意。在了解了他的想法之后,白金月迅速联系了小王的家长,做家长的思想工作。
在小王父母同意让小王继续上学的情况下,白金月和其母亲商量,定期给她汇报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并让母亲反馈意见。
“我努力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并关注他的一言一行,多鼓励他‘今天表现不错,发言很积极,字也端正’‘今天作业的正确率很高,棒棒的!’……就这样,小王在我和家长的努力下,逐渐回归学校,安心学习。”白金月说。
可见,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容易倒塌,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该年级组为加强家校联合育人,每学期都会邀请家长来学校参与由校方、学生、家长三方组成的“破冰活动”。该活动为系列活动,包含课堂学习、主题班会等,目的是让家长和学生在教室里一起听课、一起做作业、一起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月等活动,让家长近距离看到孩子在学校的状态。
教师徐秋翠是孩子们眼中的“知心翠”“细心翠”,她说:“我们在三方的互动中,还能发现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一次活动中,她发现一对父子相处模式较为冷淡,孩子在交流中透漏着抵触情绪……通过和孩子沟通发现,他父亲在家中颇为严格,稍有一些小错误便会“动手”。于是,徐秋翠开始重点关注这个家庭,定期家访,在她的关注下,孩子的父亲主动表示今后会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校联合不仅帮助了我的孩子成长,更让我们这些家长们受到了教育,知道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谢谢你们!”这位父亲分享心得时说。
主题班会是家校合育的重要平台,同学们时常在老师引导下自己组织策划主题班会内容,而徐秋翠将学生的成果申报至国家级平台,受到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与实验总课题组的认可,其中《和谐校园拒绝暴力》《浓情中秋情系附校》均荣获“十三五”规划课题“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与实验”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