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秦曾昌,人工智能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人工智能教育教育专委会秘书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方向硕士、博士,克拉玛依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教学运营团队创始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跨媒体检索与自然语言理解。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正迅速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当语音助手接替家长为孩子讲睡前故事,当年轻人与AI应用聊天倾诉孤独,AI技术也重新定义着人机交互的温度与边界。
但与此同时,人们的迷茫情绪也随之而来——AI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我们该怎么在AI技术革新的浪潮中坚守自身的独特价值?AI时代,教育需要培养怎样的人?
3月2日,针对以上问题,记者通过电话连线采访了人工智能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秦曾昌。
“AI技术将从专用型向通用型跃迁”
记者:秦教授您好,首先想请您从专业角度谈谈对AI发展的看法。
秦曾昌:目前AI技术的发展类似于发生在20世纪末的互联网革命,AI技术将从“专用型”向“通用型”跃迁,在交通、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实现更深度的场景融合,未来也可能会引发一场深度渗透人类生产、生活的科技革命。
2023年,ChatGPT在全球范围内引爆了一波AI热潮,今年,Deepseek的出现又让我们体验到同水平AI大模型带来的震撼。不过,目前大模型技术还停留在数字空间里,主要展现出强大的信息交换能力,除了语言交互,还能进行声音合成、视频生成等创意创作。
未来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具身智能的发展——当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结合,可以对整个物理世界产生很多改变。
“使用技术工具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应用边界”
记者:我们注意到,现在一些青少年会依靠AI完成学习任务,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秦曾昌:技术工具本身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把握应用边界。
当孩子已经充分理解知识体系,用AI拓展认知边界、提升学习效率,这就是正向的技术赋能。
如果单纯用AI代写作业,逃避独立思考的过程,机械性套用生成的内容,那孩子失去了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肯定会慢慢变得短视。
基于这一原因,现在很多老师都会限制学生使用AI工具,但完全“堵截”是不现实的。所以我认为,教育工作者在合理规范AI使用边界、做好正确引导的同时,转变教育评价模式,这才是未来教育应对智能技术浪潮的核心。
“理想的学习是追溯知识的形成过程”
记者:能谈谈您对这种转变的理解吗?
秦曾昌:如今,我们的认知重点已从“信息检索”转向“思维激发”,那么,教育的评价模式是不是也应该从考察知识记忆转向考察思维培养。
在我看来,完整的学习过程包含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获取知识,往上是应用技巧,最高层是思维方法的养成。
现在这个时代,获取知识已经变得非常简单,那么,理想的学习就应该是追溯知识的形成过程,甚至还要思考、审视一下这个知识是否正确,是否有局限性。
当AI工具能瞬间调取所有历史纪年数据,要求孩子们背诵“秦朝在哪一年建立”这类需要机械记忆的知识点的意义就不大了,更重要的是理解朝代更迭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把握科技文化的发展脉络,通过历史事件培养“以古鉴今”的思辨能力;当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早已超越人脑,追求“又快又好”的算数能力还重要吗?真正需要掌握的是运算背后的数学思维,以及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在这样抽丝剥茧的思考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得到真正锻炼。
“我们既要驯化AI,也要防止被它驯化”
记者:这就延伸出一个问题,您觉得未来的教育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
秦曾昌:我们既要驯化AI,也要防止被它驯化。AI工具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挖掘思维的更深层面,但这同时也要求我们自身要具备这种挖掘能力,两者之间是互相成就,而不是互相阻碍。
所以我觉得,在技术不断革新的新环境下,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即使大家都用同样的AI工具,你还是会发现有些人把工具用得更好,有的人连提问能力都是受限的。
“人类的情感有超越语言的部分,这是AI无法复制的”
记者:现在的AI大模型不仅能写诗、讲法律,还能聊哲学,甚至让人分不清是机器还是真人。当AI和人越来越像,我们还剩下多少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秦曾昌:要说完全不可替代,我觉得蛮难的。因为 AI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所以我们至少要做一个“能够进行创造”的个体,这样起码看起来比较安全。更重要一点是,我们需要保持人性的温度和厚度。
现在的AI大模型都是通过语言处理信息,而语言恰恰是我们人特别引以为豪,让我们区分于其他动物的关键。神话故事里,“能说话”是精怪修炼千年才能得到的本事。
那如果掌握了语言,是不是就通了灵性?仔细想并不完全是这样,语言作为很多信息,尤其作为知识的载体非常重要,但作为人的情感载体是非常不足的。
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有很多眼眶发热却说不出话、百感交集却化作沉默的“失语时刻”,这说明人类的情感有超越语言的部分,这是AI无法复制的。
工具越完美,人性就越珍贵。我们真正需要守护的,是源于痛苦时的泪、顿悟时的笑、明知不完美仍选择向善的执拗以及在苦难前共情、在无言处感知万物的温暖的心。
越不具备这种“人的特性”的工作,就越容易被替代。
“人还是有更多、更高的追求,与其迷茫,不如低头念书”
记者:许多人会感到迷茫,当AI的能力超越人类时,我们要怎么办?
秦曾昌:即使是现在,AI所具备的知识能力也已经超过了很多普通人。
我们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就像我们曾经接受挖掘机比我们力气大,汽车比我们跑得快,我们一直都在被机器所超越,从未停止过。
但这似乎也不影响我们的生活,AI能做很多事,这不代表人就没事儿做了,人还是有更多、更高的追求,每个人都可以踩着 AI的翅膀往前走。
你惊讶于AI做的东西怎么比你好,这或许说明你还有提升的空间。如果你认为AI的发展让人失去自我价值,那就学得更深入一些,当你发现自己的问题连机器都无法解决时,就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还是很大的。
所以我一直觉得这是技术传递给人们的一个重要信息——与其迷茫,不如低头念书。
“我们还有无数事情没搞清楚,世界留给我们探索的空间还很大”
记者: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好像留给我们“往前走”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秦曾昌:这是错觉,是不对的。很多年前,人们也认为物理世界已经没有什么秘密了,人类背后的奥秘似乎都被解开了。但不是这样的。我们还有无数事情没搞清楚,世界留给我们探索的空间还是很大。
当我们基础的工业、农业甚至一些科技工作都可以用机器去从事的时候,就会解放一大部分人投身于服务业、艺术、教育以及体育等领域。
那时候,人的生活质量会变得更高,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