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克拉玛依附属学校,八年级学生正在拼装机器人,并完成设定任务。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崔文娟 摄
2023年10月19日,学生在大课间特色展示活动中开展非遗集市活动。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崔文娟 摄
1月18日《中国教育报》4版版面图
1月18日的《中国教育报》刊发了《这里的教育缘何“静悄悄”?》一文,探究了我市如何形成良性教育生态,如何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展示了市委、市政府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我市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可喜成果,以及家庭教育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新面貌。
“这里的基础教育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路上‘静悄悄’地前行”“这里的家长心态平和”……
日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采访时,记者感受到,这里的教育没有喧嚣,没有“内卷”,大家都在安安静静地办学,奔跑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构建良性教育生态,我们足足花了10年时间。”克拉玛依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李国莲介绍,10多年前,克拉玛依市也存在学校间激烈竞争、抢生源、家校协同不得力等现象,教育改革面临较大阻力。面对这种情况,克拉玛依市下决心推动教育转型,努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克拉玛依市良性教育生态是怎样形成的?又是如何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怎样让教育政绩观“保驾”良性教育生态
——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至关重要
“有次,一位市领导到一个区检查教育工作,当区委领导向其汇报高考分数情况的时候,一开口就被这位市领导阻止了,称这不是她想了解的内容。”李国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起这样一个故事。
她说,市领导这样做,就是怕当地领导过度关注高考成绩。在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看来,全市学校都在为培养人才作贡献,这不是一次高考成绩就能够囊括的。
市领导的这种理念深深影响到全市教育系统。牛瑞锋2021年从外省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克拉玛依附属学校担任校长。“上任后第一年高考结束,我在办公室等着市教育局给我打电话,以便去局里汇报学生高考情况。”牛瑞锋说。
让牛瑞锋没想到的是,连续等了三天都没接到电话。很是不解的他主动打电话到教育局询问,市教育局说,不需要汇报。
高考录取结束后,克拉玛依市所有学校都是静悄悄的,没人宣传。不仅看不到拉横幅的,也看不到学校张大红榜的,家长们的朋友圈也没什么人发消息。
“是考得不好吗?”记者问李国莲。“当然不是,虽然成绩很好,但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宣传,不要去强化高考成绩,因为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更注重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李国莲说。
这些年,克拉玛依市的教育生态之所以良性发展,与市委、市政府的教育政绩观息息相关。
“我们采用发展进步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学校,这种理念得到市委和市政府支持与肯定,市委和市政府也以同样的理念评价全市教育,从而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态。”李国莲说。
在克拉玛依市,是没有诸如高考升学率一类的指标和“要求”的。同时,克拉玛依市对生源实行大数据管理。一旦生源发生变化,教育局立即动态调整学区,科学划分。没有人找局长,找市领导。孩子上哪所学校按照规定来,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社会监督。克拉玛依市的招生季也特别清静。
“我们的招生录取公开透明,社会公众不用担心。”李国莲笑着说,在克拉玛依市,招生季时,市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手机随时可以打通。
正是因为有正确的教育政绩观为教育生态良性发展“保驾”,所以克拉玛依市的教育局局长、校长,从上到下,都形成了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创办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怎样让教育资源“护航”良性教育生态
——下足功夫打好优质教育均衡牌
“克拉玛依的学校都挺好的,学校条件和师资队伍很均衡。”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家长帕提古丽对记者说,“我的孩子从小就在家门口的学校上学,没挑过学校,学校之间没什么差距。”
不止一位家长这样对记者说。在克拉玛依市采访,记者随机询问了多位家长和市民,大家都表示学校差距不大,学校之间各有特色,都是优质学校。
走进克拉玛依市康城小学,整洁美丽的校园,充满现代气息的教学楼,孩子们在校园里嬉闹,整个校园生机勃勃。记者采访发现,在克拉玛依市,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一流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克拉玛依市所辖四区,在2013年就成为新疆首批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的县市区。说起学校的硬件建设,市教育局三级调研员傅学宏说,从2004年开始,克拉玛依市就出台了高于国家标准的学校硬件建设标准,2004年到2012年,克拉玛依市8年时间共投入100多亿元资金用于学校硬件建设,极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让学校迈入现代化发展阶段。
在办学条件实现高水平建设目标后,克拉玛依市提出了“为成就每一个学生而努力”的内涵建设目标。“完成基本均衡后,我们开始思考内涵发展与教育本质问题,推进教育转型。”李国莲说。
2013年11月,克拉玛依市正式启动教育转型工作,以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为起点,推行新高考模式下选课走班模式改革,之后,逐步在全市推开。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无疑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优质教育资源是否充分的重要指标之一。克拉玛依市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深入改革,在抓教师队伍建设时,非常注重教育规律。
“我们把教师招聘权下放给学校,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和课程设置需要,以及教师结构来招聘教师,确保招来的教师是学校所需要的。”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党组成员、督导室主任张增勇说,“我们把教师的引进、培养、管理、使用等权力全部给到学校。”
在群众监督下,各学校制定公开透明的政策,根据特色课程需求引进师资,根据课程设置招聘教师。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专业对口率达到100%。克拉玛依市建起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有了优质的教师队伍,还需要有人来领航。以校长职级制改革和组织结构变革为突破点,中小学校长的“官帽摘了”,校长岗位由过去的行政化转向职业化,成为学校管理专业人士,从而激发了学校浓厚的专业与学术氛围。教育生态变了,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内生动力激发了出来。
“我在这里工作10年,40岁评上高级职称。克拉玛依市为教师和校长开辟了干事创业的平台,让我们能实现自我价值,工作起来很有成就感。”教师范存美说,10年里自己参加各类培训活动达25次之多,有力助推了专业发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克拉玛依市还十分注重对教师的包容与理解、鼓励与肯定,让教师实实在在感受到被尊重。“评优评先没有学科偏见,这让我特别满意。”范存美说。正是因为确保一线教师利益最大化,克拉玛依市的许多优秀教师都乐意选择留在一线工作。
“不同的教育文化和制度,会培养不同的教师队伍。”李国莲说,良好文化和合理制度能让教师队伍充满和谐关系,这也是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怎样让家庭教育“助力”良性教育生态
——着力打造家庭教育“升级版”
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100余名教师正参加克拉玛依市教育局举办的“学习科学指导师”培训。与过去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不同,这次的主题是让教师掌握方法,以引导家长正确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并通过教师对家长的指导,消除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焦虑。
“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15年来,让全市教师的三分之一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其中,校长、班主任、骨干教师、心理教师实行了培训全覆盖。”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杨艳说。
杨艳将“学习科学指导师”培训班称为家庭教育指导的“升级版”。
“教育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学生能否学会科学地学习,家长能否科学地指导十分关键。”杨艳说,克拉玛依市通过培训“种子”教师,再带动其他教师,最后由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教师培训、指导家长,从而让家长转变观念,消除其对教育的狭隘理解和认知。
采访中,记者发现,家长都很愿意重新认识孩子、愿意和孩子一道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学会科学地化解家庭教育矛盾和焦虑。
刘静是八年级学生刘泊序的妈妈。“学会了和孩子沟通的方法后,孩子明显自信了。老师也教会我去鼓励孩子,多看孩子优点。看到孩子的进步,我很开心。不太在意孩子的分数,没有给孩子那么大压力。”刘静说。
刘泊序是个爱看书的孩子。2023年暑假,他说想去北京,把课本上学过的东西要亲眼见一见、亲手摸一摸。刘静在与老师沟通后,花10天时间带孩子去北京游学。刘泊序全程自己规划,给母亲当解说员。爬长城,衣服湿透了,拧出水来,刘泊序依然不放弃。这让刘静看到孩子的另一面。
刘静的这些变化,得益于克拉玛依市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2008年,克拉玛依市成功将家庭教育纳入全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当中,家庭教育建设由此迈入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全面发展新阶段。
“克拉玛依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实现后,开始向高位均衡和高质量迈进,这个时候,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李国莲说,“除了设立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克拉玛依市各区也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社区也成立相应机构,各幼儿园和中小学都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站,年级和班级都成立了相应机构,任课教师都参与到家庭教育工作体系中来。”
克拉玛依市健全与完善了学校和社区共同参与指导家庭教育的运行机制。以系统设立“家庭教育指导站”和建立“班级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为突破口,全面建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科学体系。建立健全了社区指导机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实现与学校指导的有机衔接,逐步建立起“家家有指导、人人有内容”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机制。
记者了解到,通过家庭教育系列工作,家长们逐渐成长为骨干家长、家庭教育志愿者,主动参与讲座、菜单和作业的设计,在各项教育工作中发挥出了积极的能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构建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
“家庭教育带给家长的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和学校形成了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未成年人成长观。”李国莲说,“这些观念的形成,成为全市良性教育生态重要的‘助力’。”
怎样让评价改革“引领”良性教育生态
——重新构建科学公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良性教育生态靠什么来“引领”呢?教育评价这个“指挥棒”少不了。
“我们用发展性评价来评价学校办学质量。”李国莲说,“过程性评价全面落实,不做结果性评价。不看出口‘绝对值’,而看入口时生源质量,增值性评价客观公正,引领学校更多关注自身特色和发展。”
克拉玛依市还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手段,促进评价改革,引领学校通过监测报告来关注教育热点和重点。
克拉玛依市建立了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形成了“评测工具研发—监测组织实施—数据精准分析—报告生成反馈—结果应用改进”的闭环工作机制。全市每年抽样近3万名学生参加监测,围绕评价的7个维度,将指标数据化,建模形成“五级十类”数据分析报告。报告通过对各监测维度发展情况的系统科学分析,建立“问题清单”和“增值清单”,强化数据结果的应用,推进学校对比分析历年数据,为学校诊断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实证数据,也为教育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改变了单纯以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
“我们只做分项评价,德智体美劳,不做综合性和结论性评价,防止综合性评价被学校拿来考核教师和评价学生。”克拉玛依市教育局质量监测中心负责人吴勇说。
通过监测报告,学校和教师还有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发展性和增值性情况,看到进步的幅度,从而让学校把焦点关注在改进上。这样,学校自己与自己比,只要朝前发展,就会得到肯定和鼓励。
“‘十二五’以来,克拉玛依市教育在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以‘创办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为价值引领,紧紧围绕‘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这一主线,全方位推进教育领域综合转型变革,从而形成‘高质量,有特色,多样化,可选择’的办学格局。”李国莲说,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学校之间没有可攀比性。克拉玛依不进行功利化评价,评价的标准关键是看学生发展不发展,不是仅看成绩,而是要看是否全面发展。
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进行了改革。
“学科成绩评价不作为唯一指标,学校不评价个人,只评价团队。”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校长陈冬对记者说,“不在乎教师带的哪个班、哪个学科,我们看重团队协作的力量。”
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取消了文理科单独评价,进行捆绑式评价,评价团队的协作力以及和谐发展情况等。“评价导向就是建立一个合作协作、共同发展的团队。这个团队所有成员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好办法,好点子,全部共享。评价改革后,学生间和教师间的竞争意味减弱,避免了恶性竞争现象发生。”陈冬说。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也开始扭转。
克拉玛依第一中学高一年级部主任赵凤芳说:“作为老师,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成长,自始至终强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我们让学生只跟自己比,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
科学正确的评价观在克拉玛依渐渐地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家长的观念也随之变化。
一个学生高考成绩比较理想,面对很多选择,她选择了动物医学专业。“她喜欢农学,对小动物感兴趣,孩子很清楚、很客观地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家长说,“学校不为所谓名声去劝孩子改志愿,而且认为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我认为,孩子接受的教育是成功的。”
陈冬感受最深的是,评价改革后,学生更热爱学校,对学校感情特别深,师生关系变了,变得特别融洽。学生学习方式变了,自主性和潜力得到挖掘。思政课变了,全员导师制,人人都做思政工作。德育融合课程、学生自主管理带来了学校新面貌。
牛瑞锋说,在正确评价指挥棒的引领下,学校之间是合作关系,不是竞争关系。教师轮岗交流工作都是由各学校校长坐在一起商量,达成有利于各学校发展的一致意见即可。所有学校的目标和使命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把克拉玛依的教育越办越好。
谈及克拉玛依市10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李国莲很是感慨:“良性教育生态犹如沃土,不仅能够增强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而且能够切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将一如既往,把营造良性教育生态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链接
克拉玛依市教育基本情况
目前,克拉玛依市全市有小学26所、中学19所,学生人数69589人。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稳定在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巩固率在9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全文刊于《中国教育报》2024年1月18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