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 首页 · 周刊 ·  教育 ]
一边治愈自己 一边理解父母
——克拉玛依市两位90后父母的心路历程
陈晓丹

随着时代推进,90后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一部分。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开始步入人生的新阶段,成为父母。根据艾瑞咨询2022年发布的《2022年中国母婴行业研究报告》显示,90后父母已占育龄人口的 60.6%,成为绝对的主力军。

作为自我意识萌发的一代,90后成长在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多姿多彩的环境中,这使得他们在育儿过程中更加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对于育儿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方式。

相较于上一代父母,他们更加重视孩子的情感回应,也更为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同时愿意通过陪伴,与孩子之间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优良的品格。

然而,成为父母并不只是理解和尊重孩子那么简单,90后在成为父母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而他们在自身成长中习惯和适应的育儿模式已经无法应对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社会环境和育儿观念的不断变化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让他们产生着新的焦虑。同时,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如何处理亲子关系等问题,也需要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对于90后们来说,成为父母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份机遇。他们需要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来面对育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要在育儿过程中不断提升、完善自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父母,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有人这样形容90后父母的现状:一边治愈自己,一边理解父母。在经历生活的打磨后,很多90后父母发现,时光形成了一个闭环,他们的某些想法、做法和当年的父母重合,和上一辈的和解就此达成。

“有了孩子之后,你是在哪一个瞬间突然理解父母?”针对这一问题,我市两位年轻的90后父母讲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

悄无声息地转变

市民蒋方最近一次和陌生人发生争执是在一个社交平台上。

那天他闲来无事浏览网友发帖,在一篇帖子中看到网友说:“孩子每天学习压力太大,有些心疼。”蒋方留言:“是啊,可是孩子考不上高中怎么办呢。”

没想到,这条留言在几个小时之内收到了近百条回复,其中大多数声音都不太友好。“有人说我学历歧视,有人说学一门手艺一样赚钱,还有人说我没本事送孩子出国……”谈起这件事,蒋方神色淡淡的,语气里的无奈大于不悦。

蒋方今年33岁,本科毕业于国内一所重点大学,如今是一个6岁孩子的父亲。他在那条帖子下留言完全出于潜意识。“平时我和朋友也会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聊得最多的是未来什么专业最热门,考研考博会不会越来越难,在我的观念里,上不上高中不是一件值得讨论的事。”

和几个网友就“要不要有个好学历”这件事争辩了几句后,蒋方选择默默删除了留言。“一方面觉得每个人想法不同,没必要非得说服对方,另一方面是当我回看自己和网友的对话时,突然发现我的语气和当年爸妈教育我时一模一样。”

大学毕业后,蒋方在内地打拼了两年,靠着自己的努力在招聘市场经历过几番“搏杀”。

“大家心里都清楚,学历不能绝对代表能力,但我去应聘的时候,一些大企业还是非常看重第一学历。”蒋方坦言,当自己因为这个原因失去一些非常好的机会时,他开始理解父母当年的做法——他们对蒋方学习的要求非常严格,虽然不打人,也不骂人,但眼神语气中总有希望他能更好一点的期待。

少年叛逆时的蒋方把这样的期待当成一种负担,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曾因此剑拔弩张。直到这条帖子出现,他才真正意识到,曾令自己不耐烦的劝导如今已成了自身心迹的剖白。这种转化隐秘且旷日持久,等自己察觉时,它已经悄无声息地完成了。

她已经做到了最好

市民李然将对母亲的理解形容为“姗姗来迟的愧疚”。

李然小时候父母离异,她由母亲独自带大。

“印象中,生活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她一力承担。”聊起母亲,李然说童年的一个场景一直留在她的记忆里。她发高烧,母亲带她去医院,她哭喊着不要输液,母亲就狠心按住她的手,好让医生扎针。输液室里灯光白晃晃的,她清楚地看见母亲的眼睛——湿润的,又含着不可抗拒的坚定。

上中学以后,李然和母亲的关系急剧恶化。“妈妈突然变了一个人一样。我回家晚一些,她脸上就会出现愠色;成绩落后,她马上就把我的电脑收起来……”李然回忆,那时,母亲常会发脾气,不开心时就会对她说:“如果不是你,我早就开开心心过自己的人生去了。”每当听到这种话,李然都会想,将来一定不要成为这样的妈妈。

两年前,30岁的李然生下一对双胞胎,由于丈夫的工作需要倒班,为了不让自己童年时缺少父母陪伴的遗憾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李然考虑再三,决定辞职在家做全职妈妈。

李然学了很多育儿知识,明白了自己要做到“有效陪伴”——这种陪伴方式需要父母放下手机等外界干扰因素,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尊重孩子的兴趣、需求和个性特点,与孩子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常见的方式包括一起游戏、阅读、手工制作等等。”李然说,从那之后,她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孩子们所占据,心态的变化也随之而来。

没生孩子的时候,李然和丈夫每年都出去旅行。每周五晚上,她会和朋友们固定聚会,新开了好玩、好吃的店,她们会第一时间光顾。开始照顾孩子之后,这些都成了奢望。

“全部身心都在小孩身上时,时间过得挺快,但似乎每一天都是重复的,看不到尽头的。”李然说,“我是真的很想做个好妈妈,为小孩做到最好。可在那些因为孩子哭闹而夜不能寐的晚上;在我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日复一日与孩子的相处中几乎消失殆尽时;在我感到烦躁不安、疲惫无比却还是不能躺在床上歇一歇时,我也有过情绪崩溃的时刻,产生了‘如果没有他们,我的人生会不会更好’这样的念头。”

正因如此,李然在回溯和母亲的关系时,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成为父母后,要将大多数时间和精力投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而时间和精力恰恰也是完成人生种种可能性的条件。

“真正经历过取舍之后,我才开始与这种辛苦和困难共情,才开始理解她。当年她一个人面对着有限的现实条件,已经做到了她能做到的最好。”李然说。

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父母的理解让蒋方和李然拉近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为他们提供了可供参考与改善的样本,他们决定在父母的基础上“进化”。

“从少年时对成绩的无所谓,到现在特别看重,我好像走向了两个极端。”蒋方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我忘记了年少时自己对未来也充满了无数幻想,这些都不是单纯能够用成绩衡量的。”

蒋方看向窗外,雪花正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他想起过去的某个夜晚,雪也是这样白茫茫的一片,十几岁的他和朋友们裹着校服,嬉笑着说将来要一起组个乐团。

再聊到作为父亲的期望,蒋方的态度开始明确,他选择把属于“父亲”的那份权利扔掉。“还是少让他听到‘你要……’‘你不可以……’这些话吧,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每一天都不会再来,将来他自己想做成什么事,那是他的决定,我会帮助他。”

李然则开始重拾自我。

她和朋友一起开了一间花店,闲暇时还会在社交平台上更新一些日常生活的视频,给网友推荐自己用过的“生活好物”。不久前,她将自己过去前往世界各地旅游的照片冲洗出来整理成册,准备等孩子大一些后,给她们讲讲自己看过的美丽风景。

“我想让孩子看到一个充满能量的妈妈,而不是一个无趣的、失去光芒的妈妈,更不希望有一天说出我妈曾经对我说过的抱怨的话。”李然说,或许将来女儿也会选择成为母亲,她想用实际行动让她明白,成为妈妈的同时,也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人名均为化名)

“曾令自己不耐烦的劝导如今已成了自身心迹的剖白。这种转化隐秘且旷日持久,等自己察觉时,它已经悄无声息地完成了。”

“真正经历过取舍之后,我才开始与这种辛苦和困难共情。才开始理解她。当年她一个人面对着有限的现实条件,已经做到了她能做到的最好。”

时间:2024-01-17    来源:克拉玛依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信息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