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心乃诸病之源也。看完李伟和古丽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患者来说,病后先垮志,次其身,“心病”不容忽视;而对于医者来说,若要救人,不可仅施医术,更要救其心。
救人先救心,源于人自然情感的本能需要。人在特殊情况下,往往是非理性的。很多意志坚强且理性的人,一旦得知自己身患重病都会陷入绝望。我国肿瘤临床专家何裕民曾说过: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正因如此,当病人身患重疾时,医生不仅要在“本分”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更应在“情分”上给予病人关怀和呵护。至少要让病人知道,无论能否成功,医生都是他风雨同舟的盟友。
救人先救心,是对医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一位外国医生的墓志铭备受称赞、广为流传——“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核。医学不是冷冰冰的学问,而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体,是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精湛的医学技术和真诚的人文关怀。不论一个医生的医术多么精湛,如果他对病人缺乏耐心,医德败坏,那么终究无法成为德艺双馨的名医。
救人先救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一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身心健康本为一体,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而消极心态可能会导致疾病恶化,甚至诱发其他躯体疾病。因此,要贯彻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医生就不能忽视病人焦虑、悲观、绝望的“心病”,而应把“救心”视为和“救人”同等重要的分内之事来认真完成。
当然,“救心”也需要技巧。首先是多倾听。医护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通过倾听,建立共情和共鸣,为后续的心理支持打下基础;其次是多安抚。对于陷入焦虑、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的患者,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温柔的语气、贴心的话语或适当的肢体接触来安抚他们的情绪,为他们提供情绪支持;第三是多称赞。对于病患在治疗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医护人员应给予真诚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第四是多解释。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预后,与患者及其家属一起制订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病情,减少因无知而产生的恐惧和不安。
对于如何“救心”,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的建议是:医生应撰写两份病历,一份是冰冷的科研病历,另一份则是温暖的叙事医学病历。
笔者认为,无论用何种方式“救心”,目的都是为了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最终战胜病痛,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