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 首页 · 周刊 ·  健康 ]
今天,你“高血压”了吗?
——我市高血压现状调查
张悦

今年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下调了成年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将原本140/90毫米汞柱修改为≥130/80毫米汞柱。

这也意味着,一部分人突然就变成了高血压。据新标准估测,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将超过6亿,而之前估计的人数是2.45亿。

标准下调后,很多人处于此前临界值的市民,突然就成为了高血压!

本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医院了解到,在我市,高血压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平均10位市民中就有两三位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发病率高,且年轻化趋势明显,危害不容小觑。本期“健康话题”,我们一起聊聊高血压。

改变:提高标准旨在“防线前移”

“收缩压139毫米汞柱,舒张压88毫米汞柱。”12月16日,刚用血压计测量完血压的市民张文(化名)觉得血压计一定是坏了。

“我才36岁,不可能就成了高血压吧。”今年11月底,张文看了高血压标准调整的新闻后,一时心血来潮,便用父亲的血压计测量了自己的血压,让他没想到的是,按照最新标准,他竟然成了高血压患者。连续测量一段时间后,他的血压值仍然“居高不下”,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血压计走进了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心血管呼吸科的诊室。

科室主任柳立红诊治后发现,张文的血压计没有问题,但他的血压确实有问题。张文的血压长期偏高,他却从未对血压进行药物控制,也不注意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左心室肥厚等并发症。柳立红建议他立刻进行治疗。

“高血压是影响市民健康的最常见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肾脏病等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柳立红说,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增高。2018年,中国疾控中心进行的全国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5%,血压正常的居民仅35.0%。研究发现,中国高血压患者的患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1.0%、34.9%和11.0%。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相比2012—2015年的中国高血压调查,三率未见提高。

“令人忧心的是,高血压发病率高,但大家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不高,没有科学地认识并及时治疗,从而引发了各种并发症,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而国家之所以调整高血压诊断标准,就是为了防线前移、加强初始预防。”柳立红分析说,本次标准的调整主要是来源于中国人自己的流行病学数据。血压介于“130/80毫米汞柱和140/90毫米汞柱之间”的人群,既往认为其处于“正常高值”,也被称作“高血压前期”人群。新的研究发现,这类既往还没有被诊断为高血压患者的人群,多半未得到及时干预,因而存在着潜在的心脑血管病风险,而新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将防控端口前移,使更多过去“正常高值”人群被确诊,得以追踪监测、药物治疗和长期管理,越早治疗获益越大,这将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

提醒:初、高中生也患高血压

“市民对高血压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能准确判断什么是高血压。”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刘晓红说。

她对高血压进行了科学、专业的阐释:“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3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80毫米汞柱,可诊断为高血压。”

“我每天早晨起床血压高一点,到了下午又好些,我才30多岁,应该不会得高血压吧?”

“我没有头晕、头疼,也不觉得难受,血压高一点应该没关系吧?”

“我在接诊时,常有患者这样咨询,其实许多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都很片面。”刘晓红解释道,事实上,高血压是不分年龄的。但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除去遗传因素,人到中年,身体开始逐渐衰老,各方面机能的运转也不如从前,肥胖的中老年人,患高血压的概率有可能更高一点。

“但高血压并非中老年人的‘专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压患者的年龄也越来越小,甚至还有一些初、高中生被诊断为高血压。”刘晓红说,门诊患者中,近三分之一为40岁以下中青年人,年轻人的高血压主要是舒张压。很多年轻人在测量血压时,虽然收缩压不高,但是舒张压升高,有的已经超过110毫米汞柱,以为不必在意,其实不然,舒张压超过110毫米汞柱就建议定性为3级高血压了,属于高危、极高危人群。

刘晓红补充说,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的患病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高血压遗传基因、长期熬夜和精神紧张、吸烟、有不良饮食习惯、超重或者肥胖、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人群患高血压的几率较高。如果父母均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疾病的概率接近50%。并且因为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的相近,高血压有着明显的家族积聚性;此外,吸烟会促进机体释放过多的去甲肾上腺素,又会通过氧化应激损害血管舒张功能,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新标准实施后可能会诊断出更多的中青年患者。”刘晓红说,目前国内患有高血压的年轻患者非常多,与此关联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缺乏运动、大量饮酒,饮食不健康、肥胖等,不过,对于血压值在130/80毫米汞柱—140/90毫米汞柱之间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建议不一定马上用药,而是采用有效控制高血压的五大处方,即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精神、心理、睡眠处方,戒烟限酒处方。

危害:高血压是“高风险”疾病

高血压存在“三高”的特点,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发现高血压后,如果不把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全身健康可能会受损。

柳立红提起了一位患者的事例。这位患者35岁,高血压病史10余年,因为自恃年轻,不予重视,觉得服用降压药太麻烦而拒绝吃降压药,更没有保健意识,从来没有进行过关于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善,结果导致了血管粥样硬化,影响到了身体重要脏器:大脑和肾脏,对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追悔莫及。

柳立红说,高血压最主要是引起靶器官的损害,造成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包括脑血管病,主要有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引起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引起主动脉夹层。

“在门诊治疗中,高血压患者关注得最多的就是高血压引起中风等严重疾病的概率问题。而这是血压没有及时控制造成的,如果早发现早治疗,则一般不会引发中风或脑卒中。”柳立红解释道。

她表示,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服用降压药,主要认为自己还年轻,可以“扛一扛”。实际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也非常危险。早期的轻度高血压,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这些患者,可以不用药物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即可。但对于不能有效控制的患者来说,越早开始规范的药物治疗获益越大。血压升高的主要危害是在不知不觉中损害全身大、中、小血管,进而影响心、脑、肾等多个脏器的功能。

柳立红进一步解释:有研究发现,80%的脑卒中和高血压相关。脑血管非常娇贵,一旦发生堵塞或出血,死亡率、致残率都很高。如把血压降下来,可使脑卒中发生率降低35%—40%。

“部分高血压患者担心长时间服用降压药会导致肝、肾等脏器受损,所以会选择在血压升高时用药,血压不高时就暂停服药。但降低发生心脑肾、血管并发症以及死亡风险是治疗高血压的根本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患者的血压降低。而经常擅自停药,会导致心梗、脑梗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柳立红说,发现血压超出正常范围内,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这样才能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建议: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定期测量、持续监测血压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手段。”市独山子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渠述秋建议。

他说,建议市民定期监测血压,正常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35岁以上人群,即使因其他疾病就诊,也应该测量血压;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吸烟、长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不足等高血压高危人群和血压为正常高值者(120-139/80-89毫米汞柱),应经常测量血压。

“总的来说,口重、肥胖、久坐、吸烟、酗酒及精神紧张的人,需要特别注意,这类人是易患高血压的高危人群。”渠述秋补充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乐观的心态,是远离各种疾病困扰的要诀。

此外,如果出现头痛、头晕、心悸、后颈部疼痛等症状时,应尽早测量血压,警惕是否是高血压所致的症状。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需要坚持长期监测和规范治疗,鼓励选择每天服用1次的长效降压药物,以确保平稳降压。

>>>延伸阅读

做到以下7点,

远离高血压

预防高血压,渠述秋建议市民每天从这几点做起:

1、限制钠盐摄入: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日。钠盐摄入过多,高血压风险就会显著增加;另一方面,长期限盐可延缓血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速度。

2、减轻体重:

超重和肥胖可促使血压上升,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男性45岁之后,女性绝经期后,都是高血压的高发阶段,而这时期又是很多人常遇到的中年“发福”时期,尤其是腹性肥胖,更容易“招来”高血压。因此,建议超重和肥胖者通过减轻体重来预防高血压。

3、适量运动:

运动可降低交感活性、缓解紧张情绪、减轻体重,降低高血压发生风险。建议根据自身条件适量有氧运动、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和柔韧性练习。

4、戒烟:

吸烟可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因此建议立即戒烟,而且越早越好。

5、戒酒:

大量饮酒使血压升高,不饮酒对健康最有益。推荐高血压患者不饮酒。如果暂时无法完全戒酒,应尽可能减少饮酒量,并且建议不饮高浓度的烈性酒。

6、合理作息:

作息规律是控制血压的有效方式,有的人已经患有高血压,但作息无度,经常熬夜,久而久之不仅抵抗力降低,老化速度加快,许多身体指标也会不稳定。要避免这种情况,应该调整作息,坚持做到早睡早起。

7、保持心理平衡:

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抑郁状态,可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负面情绪,必要时积极接受心理干预。


时间:2022-12-30    来源:

 相关信息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