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 首页 · 周刊 ·  教育 ]
爱学生,是可以从眼睛里看见的
——北师大克拉玛依附校教师李文霞的教育故事
陈晓丹

李文霞为学生分析习题。

李文霞为学生授课。

    四年前,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家在甘肃的李文霞没有选择留在当地,而是来到了北师大克拉玛依附校任教。

    四年时光里,她从那些或明亮温馨或千回百转的经历中,通过一次又一次共情,撬开了一个缝隙,由此探寻到了和学生相处的更多可能性。

    她下了这样一重注解:

    “孩子们灵着呢,你关不关心他们,爱不爱她们,他们看看你的眼睛就知道了。”

    窗 口

    2018年,夜。

    22岁的李文霞习惯性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打开了QQ空间。

    这是一天中难得的空闲状态,她可以在这里看看好友们的生活状态,彼此互动一番。

    一条条翻看过去,有一条让她保持下滑的手指停住了。

    那是她的学生小祖(化名)刚更新不久的“说说”,这条状态低沉阴郁,下面也有些学生留言,安慰并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这一年是李文霞工作的第二年,成为班主任的第一年。

    她的学生上高一。

    说这些学生是小孩,似乎已经不那么准确;但要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他们又完全不够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形成,却还不完善,甚至也可能出现偏差;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加宽泛,也开始试着思考人生,却可能会钻进一个困住自己的死胡同;他们大多生活在父母的庇佑中,对成长的渴望让他们想要挣脱这层庇佑,可却不知道自己还不具备独自展翅的能力,于是在混乱中试图寻找另一些得以倚靠的安全感……

    李文霞遭遇了许多年轻教师共同的难题——学生的年龄比自己小不了多少,但因为彼此的身份,自己有可能卡在一种“既无法深入学生内心,又无法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的尴尬境地中。

    一旦找不到打开这种局面的窗口,跨出和他们交往的第一步,事情就更难办了。

    这条“说说”让李文霞突然意识到,这扇窗口出现了——在社交平台上,孩子们往往会流露最真实的自我。、

    第二天,李文霞旁敲侧击地问了问小祖的好朋友,又小心翼翼地和小祖聊了聊——小祖敏感,李文霞生怕因为自己的介入,让小祖彻底封闭内心。

    在对话中,她察觉到,由于家庭原因,小祖成为了对家庭失望、对自己悲观,又渴望他人关注的人。

    “爸妈并不相爱,我觉得自己挺多余的,为未来也没什么期望。”小祖的话让李文霞倒吸了一口凉气,她一方面庆幸自己及时发现了小祖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急迫于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李文霞和小祖的父母进行沟通,劝说他们寻找专人对小祖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告诉班里的其他同学,要多包容小祖,多和小祖分享一些积极快乐的事。

    在多方配合下,慢慢地,小祖的状态阳光了些。

    后来,李文霞每天空暇时都会去各个社交平台转转,这已经不再只是为了消遣。她会细心留意学生分享的照片、文字,以便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

    她也告诉学生,有什么事可以采用“匿名”的形式给自己留言。当有学生表达出困惑时,她会暂时“藏起”教师这个身份,站在一个年轻人的角度,和他们聊聊天。

    聊着聊着后,她被孩子们视为“很合得来”的好朋友,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

    换 位

    带好学生的另一个诀窍在于换位思考。

    带完高一班主任后,李文霞轮转到初中,同样担任班主任工作。有了之前的经验,此时的她更明确地懂得该如何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一天,李文霞接到了一位家长打来的电话,说家里有些事,要给孩子请个假。

    家长给孩子请假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李文霞本没必要探究学生的家事,大可以嘱咐一下家长盯好孩子学习后就结束对话。

    但细心的她却听出了一丝不妥——电话里的背景音略显嘈杂,不像在家;母亲的声音低沉又急躁;再仔细听,似乎还能听见学生的哭声。

    她赶忙追问了几句,学生的母亲这才吐露了实情。

    原来,两人爆发了剧烈争执,矛盾越闹越大,到了难以收场的地步。

    李文霞听罢匆匆赶去,她让学生母亲先回家,然后将孩子带去了附近一家饮品店。

    她找到一个明亮舒适的角落让孩子坐下,又分别给自己和孩子点了两杯热饮。

    感受到李文霞并没有指责之意,孩子慢慢放松下来,将心里话一股脑倒了出来——母亲太强势,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也比较简单,却很少真正了解自己的想法。时间久了,抵触情绪滋生,有时明知自己是错的,也不愿承认。

    这时,李文霞可以摆出教育者的身份,告诉孩子这样不对。但她并没有这么做。

    “其实我上学的时候,和爸妈的关系也不好……”李文霞的开场白让孩子有些惊讶,他不由自主地将身体前倾,之前有些暗淡的眼神也亮了许多。在李文霞讲述的故事中,孩子似乎找到了共鸣。

    “现在我工作了,远离了家,才真正体会到爸妈当初对我的付出和爱。”在李文霞温柔的叙述中,孩子逐渐打开了心结。

    最后,李文霞陪着他回了家,又和孩子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告诉了他们孩子的真实想法。

    “感同身受”。在和学生交往时,李文霞常常这么跟自己说。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他们来到世界上,是为了感受美好、探索美好,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让他们接受到爱。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世界,有时会有不同的发现。”李文霞说。

时间:2020-11-30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相关信息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