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 首页 · 周刊 ·  健康 ]
骨质疏松不容忽视
专家提醒:女性绝经后应积极补钙
张冰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逐渐加快,骨质疏松发病率也日渐增高。由于骨质疏松会导致多种严重疾病,应受到市民的高度重视。

    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人们整日窝在家里不见太阳,更易发生骨质疏松的症状;更重要的是,骨质疏松患者一旦摔倒,骨折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尤为重要。

    骨质疏松

    易发生反复骨折

    今年的初雪来的较晚,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孙梅(化名)还是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右手腕骨折。

    68岁的孙梅6年前被确诊为骨质疏松,由于发现得较晚,服药效果有限,去年冬季她就发生过一次骨折。今年冬天,为了防止摔倒,她甚至不敢经常出门,没想到骨折还是“找上了门”。

    和去年一样,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骨科主任岳勇为孙梅进行了麻醉下手法复位,并用石膏进行了固定。可是今年这一方法并不奏效,一周后,孙梅骨折部位出现了移位。无奈之下,孙梅接受了钢板内固定手术。

    “怎么轻轻摔一下就骨折了,骨质疏松可真让人头疼,要是每年都这样,那可咋办!”正处于术后康复期的孙梅叹气说。

    和孙梅有同样忧虑的患者不在少数。数据显示,在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骨科,门诊近五分之一的患者均合并患有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之一就是容易导致反复骨折。对于身体各项机能下降,合并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来说,有时候骨折甚至是致命的。”岳勇说,全世界每3秒发生1次骨质疏松骨折,50%的人在遭遇1次骨质疏松骨折后会遭受第2次骨折。

    身材瘦小的老太太

    易中招

    岳勇说,大家对于骨质疏松症并不陌生。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流失,骨强度下降并导致骨折发生风险增加为特点的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骨质疏松的患病人数逐年上升。

    在这样高患病率和骨折发生率的情况下,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的骨折,以脊柱和髋部骨折为代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的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髋部骨折后1年之内,20%患者因各种并发症而死亡,约50%患者致残,80%患者都不能恢复骨折前的独立生活能力。

    岳勇告诉记者,骨质疏松更青睐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女性,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先天因素。由于女性青春期发育及骨骺线闭合均早于男性,而且身形和体重也比男性小,加上肌肉比重低,对骨骼的日常刺激相对偏低,所以总体上女性的骨质总量及密度均比男性要小。此外,雌激素与骨代谢有着密切的联系。女性在45岁左右进入更年期后,随着卵巢功能的逐步减退,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尤其是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骼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骨量开始明显丢失,特别是在绝经后5年骨量丢失明显,从而影响骨骼的健康;其次是后天因素。由于大多女性相对好静,缺乏运动,加上不少女性不喜欢晒太阳、饮食结构不合理等都会导致女性钙质摄取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骨密度不够,到中年后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据岳勇观察,相比于正常身高体重的女性,身材瘦小、体重较轻,平时喜欢吃素食的老年女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

    预防远大于治疗

    岳勇说,现有统计显示,在5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中,骨质疏松患病率近三成,但人群对骨质疏松的认知显然不够,我国骨质疏松症诊断率不足20%。

    “大家之所以不重视骨质疏松,是因为这种疾病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会出现个子变矮、骨痛、灵敏度下降、弯腰屈膝功能活动受限等症状。到了后期会引发骨折,甚至导致死亡。”岳勇说,对于骨质疏松,预防远远大于治疗。

    首先,一定要及时补充钙质,尤其是更年期的女性,可以遵医嘱适量服用维生素D3、钙尔奇D、阿仑磷酸钠等,让骨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样更年期过后,骨量即便丢失,也不至于“所剩无几”。

    其次,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平时多晒太阳,多喝骨头汤、牛奶等含钙量较高的食物。

    第三,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最好是负重运动,如器械训练。这样可以增加骨质力量,防止骨质疏松。

    第四,重视检查。怀疑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抽血和双能X射线检查,尽早明确病情。

    第四,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适量雌激素,但是要经过妇产科的相关检查。

    第五,部分药物也会引起骨质疏松,因此患有其他合并症需要长期服药的老人如果出现较严重的骨质疏松,应该适当减量或停药。

    第六,夜间老人家里卫生间的灯应长明,地面应保持干燥。因为老人夜间起床易出现头晕眼花的情况,比较容易摔倒,开灯会降低摔倒的几率。冬季尽量少出门,如要出门应穿橡胶底的防滑鞋。

时间:2019-11-29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相关信息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