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 首页 · 周刊 ·  健康 ]
过于谨慎,可能导致强迫症
提醒:出现强迫行为并感到焦虑或痛苦时应及时就诊
张冰 王海林

    姓名:李永宏

    医龄:23年

    职务: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临床睡眠科主任

    毕业院校: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心理创伤等疾病的诊治以及各种心理治疗

    坐诊时间:周二下午和周五上午

    坐诊地点: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门诊楼4楼睡眠科专家门诊

    一个烟头引发的强迫症

    45岁的赵文(化名)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在工作上,他一丝不苟,做事追求尽善尽美;在生活上,他严于律己,凡事都做得井井有条。这样的性格特征为赵文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同事的认可,多年来,他的事业几乎一帆风顺。

    2017年,赵文的朋友家失火,当时赵文也在现场。事后经查证,火灾是由一个未完全熄灭的烟头引起的。虽然这次火灾并没有人员伤亡,但是给赵文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从那以后,赵文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心理状态——“害怕烟头”。每次抽完烟,他都会小心翼翼地用水把烟头浇灭,再扔进垃圾桶。有时候,他还会把已经扔进垃圾桶的烟头捡回来,再次查看是否已经完全熄灭。一开始,赵文觉得这样做是出于安全考虑,并没有什么不妥。

    慢慢地,赵文的“强迫”行为越来越夸张。有时候他已经回到家了,还是会折回单位去检查垃圾桶的烟头是否熄灭。除了担心自己的烟头,他看到别人吸烟也会十分紧张,有时候甚至会等别人抽完烟,自己默默把烟头处理掉。半年之后,赵文紧张的范围从烟头扩大到了一切火源,他经常会神经质般地在家里和单位的抽屉柜子里反复查找,担心出现易燃易爆的物品。

    尽管赵文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不太正常,但是他根本无法控制。就这样,赵文每天都在“明知道过分担心火灾不对,但是又无法克制自己不去排查火源”的痛苦中苦苦挣扎。一年后,赵文已经完全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来到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临床睡眠科就诊。

    临床睡眠眼科主任李永宏仔细询问赵文的病史,并结合焦虑量表、抑郁量表、明尼苏达人格量表测评,诊断赵文患的是重度焦虑症中的强迫症,还有抑郁倾向。

    李永宏发现,赵文的负性思维非常严重,也就是凡事总往最糟糕的方向想,于是他采用了认知心理疗法,并结合药物为他治疗。住院治疗一个月后,赵文焦虑、抑郁的情绪明显缓解,也不再到处查找火源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复诊,目前,赵文已经完全康复。

    掰眼镜“成瘾”的优秀少年

    李阳(化名)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都是教师,他从小就在严格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在父母的教育下,李阳学习努力刻苦,待人彬彬有礼,是远近闻名的“三好学生”。

    父母经常告诉李阳,“应该这么做”“不应该那么做”,久而久之,李阳变得越来越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什么事都按照父母的意思做。

    2017年,16岁的李阳考上了重点高中,由于身边的同学都很优秀,李阳感到压力巨大,学习起来也更加废寝忘食。

    尽管用尽了浑身解数,李阳的成绩还是上不去。升到高二后,他的成绩反而出现了下滑,这让李阳受备受打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李阳喜欢把玩自己的眼镜,有时候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一次,他突然萌生了把眼镜掰断的念头。随着“啪”的一声脆响,李阳感到情绪突然被释放了,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快乐和解脱感,从此,他对掰眼镜“上瘾”了。

    一开始,李阳一个月只掰断一两副眼镜,慢慢地,他掰眼镜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基本每周都会掰断一副眼镜。随着时间的流逝,李阳不再局限于掰断眼镜,铅笔、尺子……只要能掰断的东西,他都会掰断。每掰断一个东西,李阳的情绪就能稳定好几天。虽然李阳的父母也察觉到了他的异常,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以为只是压力过大造成的。

    2019年年初,李阳的“强迫”症状不断加剧,情绪也出现了明显异常,他变得沉默寡言、焦虑、易怒,已经无法正常上学。无奈之下,李阳的父母带他找到了李永宏。

    李永宏和院里的专家经过讨论,排除了其他心理疾病,最终诊断李阳患的是强迫症。

    “我家孩子原来挺开朗的,怎么突然患上了强迫症?”对于医生的诊断结果,李阳的父母表示难以接受。

    “这个病可不是突然得的,患者从小就在高压环境下长大,不良情绪长期累积,在某一节点会突然爆发,你们要是能早点意识到问题,孩子的预后还能好一些。”李永宏说,由于李阳的问题“由来已久”,治疗难度较大,预后效果并不理想。

    住院治疗了三个月后,李阳的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也不再经常掰断东西了。

    强迫观念不等于“强迫症”

    李永宏说,焦虑症可分为五类,分别是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社交焦虑、创伤后应急障碍和强迫症。也就是说,强迫症是一种焦虑谱系障碍,它属于焦虑障碍里的一种。

    什么是强迫症呢?

    李永宏介绍说,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深知这些强迫症状不合理、不必要,但却无法控制或摆脱,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李永宏说,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以青少年多见,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预后效果不佳等特点,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总是担心门窗没锁好、燃气没关火等,有的人就会以为自己得了‘强迫症’,实则不然。”李永宏说,以上想法和行为最多属于“强迫观念”的范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一般人确认一次之后不会反复确认,也不会感到痛苦,所以并不属于强迫症。还有的人有洁癖,为了保持清洁会反复打扫卫生、反复洗澡,这也不能说他得了强迫症。要诊断为强迫症,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1、有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强迫观念的内容多种多样,如反复怀疑门窗是否关紧,碰到脏的东西会不会得病等。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得不做,比如患者有怀疑门窗是否关紧的想法,相应的就会去反复检查门窗确保安全。

    2、有反强迫的观念和行为。患者清楚强迫症起源于自己的内心,不是别人或者外界强加给他的;患者认为症状反复出现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是不能奏效。

    3、患者感到非常痛苦、焦虑,严重影响到了日常工作和生活。

    4、病程一般持续了半年左右。

    “也就是说,要区别正常的强迫观念和强迫症,主要看是否同时出现了强迫观念(行为)和反强迫观念(行为),以及是否因为二者的‘激烈搏斗’出现了严重的痛苦感。”李永宏说。

    大家或多或少都存在“强迫观念”,但是为什么有的人会得强迫症,而有的人不会得呢?

    对此,李永宏分析说,强迫症和遗传、器质性病变(脑炎、癫痫及颞叶损伤的患者)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工作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无法适应环境,家庭和婚姻出现危机,经历了一些应激事件如火灾、车祸等)有关。

    此外,强迫症和强迫人格也有一定的联系,所谓强迫人格,即经常有不安全感、不完善感、不确定感,因而表现为过分谨慎、小心多疑,事无巨细均必求全求精、尽善尽美,且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他们往往是理智控制着情感,逻辑束缚着直觉。既严于律己,又苛求别人。平日一本正经,做事一丝不苟,循规蹈矩,难得通融。

    “具有强迫人格的人确实有患强迫症的可能,但这不是绝对的,防治强迫症,关键在于及时疏解不良情绪和及早干预。”李永宏说,门诊上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在起病之初未及时就医,待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后才来就诊,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预后效果很不理想,他建议大家应提高对强迫症的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学会及时 疏解不良情绪

    对于强迫症的预防和治疗,李永宏提了以下建议。

    1、如果已经出现了强迫行为的倾向,比如反复确定一件事,并且感到焦虑、紧张、不安,应及时到心理专科门诊就诊。轻度的强迫症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就能得到很好地缓解。

    2、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自己过得更加充实。

    3、重视倾诉。当心中有不良情绪如悲伤、愤怒等,要及时找人倾诉,倾诉对象可以是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也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倾诉。

    4、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该放声大哭的时候就哭出来,该开怀大笑的时候就笑出来,如果长期隐忍自己的情绪,不良情绪就会在某个节点像“火山爆发”一样导致情绪失控,精神失常。

    5、学会及时疏泄情绪。如果感到状态不好,应立刻离开让人感到焦虑、紧张的环境,最好能到大自然中去。运动、旅行都是不错的选择。

    6、平时可以多听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和轻音乐。

    7、不做“应该之暴虐”的施暴者。“应该之暴虐”说的是这样一种人:他们整个心灵处于“应该”的暴虐统治之下,看事情、想问题、考虑行动,总是从“我应该”或“我不应该”出发,而很少从“我喜欢”“我愿意”出发。第二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神经症病人通常是“应该感”强烈的人。追起根来,强烈的“应该”感来自父母、长辈的教训、惩罚、强求甚至苛求。长期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患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风险大大增高。因此,建议父母、长辈在教育孩子时,避免使用“应该”“必须”“一定要”等措辞,而是转化为“想要”“希望”等更加温和的说法。

时间:2019-07-26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相关信息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