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片
姓名:杨忠凯
医龄:29年
毕业院校: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职务: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五官科主任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白内障、青光眼、泪道疾病、斜视、上睑下垂、眼表和眼底等疾病的诊治
坐诊时间:每周一、周二上午
坐诊地点: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门诊楼3楼五官科
突然“找上门”的闭角型青光眼病例1
名医坐诊
72岁的张梅(化名)身体一向不错,虽然有点“老花眼”,但是正常生活不成问题。
今年1月初,张梅突然感到右眼胀痛。一开始,她以为是自己太累了,闭眼休息下就能好转。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不仅眼睛胀痛,还出现了头痛、恶心、呕吐的症状。她的家人以为是胃肠道出了问题,赶紧将她送到医院急诊科治疗。
急诊科医生经过初步筛查,也建议她去消化内科治疗。当天,张梅就住进了消化内科病房。消化内科医生为她治疗一天后,发现老人的不适症状仍然没有明显缓解,而且还出现了视力急剧下降等新的症状,便立刻邀请五官科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
杨忠凯为张梅进行查体后发现,她的右眼结膜充血、角膜弥漫性水肿,瞳孔散大,眼压已经无法测出,触摸眼部坚硬如石,几乎失去了视力,只能在50厘米远的地方看到手指。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杨忠凯很快就明确了诊断:张梅患的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明确诊断后,杨忠凯为张梅进行了药物治疗。通过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次日张梅的眼压降到了13毫米汞柱(正常值为11—21毫米汞柱),眼睛胀痛和水肿的症状消失,头痛减轻,精神和胃口都有了明显改善。
5天后,杨忠凯为张梅进行了青光眼手术。由于发现得较早,治疗及时,张梅的眼压降至10毫米汞柱,各种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右眼视力提升到了0.5左右。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续治疗,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病例2
慢慢毁掉视力的开角型青光眼
28岁的孙立(化名)是一位办公室职员,经常在电脑面前一坐就是一整天。
今年年初开始,他就经常感到眼睛发胀、疲劳,他觉得是用眼过度导致的,就买了一些眼药水使用。
日子一天天过去,孙立眼睛疲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有时候看东西时会突然看见一道“彩虹”,有时候看东西又像蒙着一层“水雾”,视野也越来越狭小。但是因为工作忙,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疼痛,他就一直没有到医院检查。
今年4月的一天,正在电脑前忙碌的孙立感觉眼睛越来越模糊,滴了眼药水也无济于事,慢慢地甚至连周边的东西都看不清了,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来到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五官科检查。
杨忠凯为他检查后发现,他的左眼眼压为30毫米汞柱,眼视力为1.0,视野缺失严重,只有管状视野,视神经出现异常;右眼眼压为40毫米汞柱,几乎无视力,只能在50厘米远的地方看到手指,视神经已经全部萎缩。属于典型的开角型青光眼。
“你目前双眼的情况非常严重,已经属于青光眼中晚期了,如果不及时进行降眼压治疗,后面很可能失明。需要明确的是,青光眼造成的损伤是不可逆的,我们只能通过手术将眼压降至正常值,以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以前造成的视力损失已经无法挽回。”杨忠凯详细地解释说。
了解到病情的严重性后,孙立后悔不已,如果他在病情初期就到医院检查,就能多挽回一些视力。
通过药物治疗,孙立的眼压降至正常值,杨忠凯分两次为他进行了青光眼手术。
术后,孙立左眼的视力恢复得较好,眼压降到了正常,但仍然只有管状视野,右眼的视力无法恢复。不过,只要定期到医院复查、治疗,他仍可以正常工作生活。
名医支招
定期进行眼底 和眼压检查
对于青光眼的预防和治疗,杨忠凯做了以下提醒。
1、如果有以下情况,应尽早到医院进行筛查:
①有青光眼家族史者,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应认真检查一次,必要时要做长期的定期观察。
②出现青光眼常见的症状:眼胀痛、头痛、虹视、雾视、视力下降;一只眼诊断为青光眼,另一只眼应高度警惕,尽早检查。
③患有与青光眼有关的全身病,如糖尿病、高血压、低血压等。
④患有能引起继发青光眼的全身病,如妨碍眼部静脉回流的海绵窦栓塞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⑤患有与青光眼有关的其他眼病,如高度近视、高度远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眼外伤、白内障、炎症、眼部肿瘤等。
2、建议将眼底和眼压检查纳入每年的健康体检,以便尽早发现问题。
3、保证睡眠,不熬夜。普通人群要戒烟戒酒,不暴饮暴食,这对稳定血管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均有利。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减少青光眼的发病机会,也有利于青光眼患者控制病情。
4、青光眼患者不宜在短时间内饮大量水份,包括饮料、牛奶等。也应少饮浓茶及咖啡,避免对神经系统产生兴奋作用。可选用含糖多的食品,比如蜂蜜等,有利于降低眼压。
5、多食用降低眼压的食物,如赤小豆、丝瓜等,这对于防止眼压升高有一定的作用。
6、精神对青光眼的病情往往有较明确的影响,经测定发现,青光眼患者具有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因此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控制病情,若情绪波动则会明显影响眼压波动。
7、无论是市民还是医生都应加大对青光眼的了解,以便发现问题后及时到正确的专科就诊。
8、做完手术后的患者应遵医嘱复诊,定期接受改善微循环和营养视神经的治疗。
名医分析
“安静”的开角型青光眼更可怕
●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急、症状明显,患者就诊及时,手术后预后良好
●开角型青光眼:发病隐匿、症状不明显,患者易忽视耽误病情,患者来就诊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手术预后差
杨忠凯介绍说,青光眼是一组具有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眼病,主要与眼内压的异常增加有关,是目前全球第二位致盲性眼病。换句话说,如果眼内压超过正常值,就会对眼底视神经及视野造成不可逆损害。如果患者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就可能丧失视力,最终导致失明。目前的医疗技术无法逆转和恢复青光眼引起的这种失明。
青光眼临床上一般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先天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根据房角形态分为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是由于某些眼病或全身性引起的一组青光眼,控制原发病是关键。先天性青光眼是胎儿发育过程中,前房角发育异常引起的一类青光眼。不论是何种青光眼,最终结果都是视野缺失,视神经损伤萎缩,视功能降低,以及严重的失明。
对于引起青光眼的原因,杨忠凯分析说,用眼过度、情绪起伏激烈、近视、高血压、有家族青光眼史等都是青光眼的高发因素。由于秋冬季光线昏暗,易造成瞳孔散大、房水循环受阻、眼压升高,因此,青光眼在秋冬季节最多发。
杨忠凯说,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每年都会接诊二十例左右青光眼患者,最常见的类型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这种青光眼常见于40岁以上的人群,50岁—70岁是高发人群,该病一般发病急、症状明显,患者就诊及时,手术后预后良好。但是,由于该病的一些症状容易和胃肠道疾病、高血压性头痛等疾病混淆,早期的准确诊断也非常重要。
近两年来,我市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也越来越多。该类型青光眼发病隐匿、症状不明显、进展较缓慢,患者往往不能及时就诊,待出现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等症状后才来就诊,往往已是青光眼中晚期,手术预后效果差。值得注意的是,该类型的青光眼20岁—60岁均可发病。
“可以说‘安静’的开角型青光眼比‘吵闹’的闭角型青光眼更可怕,它会在不知不觉间夺走患者的视力,因此早期筛查非常重要。”杨忠凯说,虽然说开角型青光眼早期症状比较隐匿,但是并非无迹可寻,患者早期经常会出现眼睛胀感,明显者还会伴有同侧头痛、虹视(指看灯时,灯光周围会出现一圈虹光)、雾视(指看东西的时候很模糊,无法看清)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切忌拖延,应尽快到医院专科进行眼底和眼压检查,以排除青光眼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