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时,彭先生为医生创作的画。
人们常说,只有经历了生死,人才能大彻大悟,认识到自己真正的追求,理解到生活的真谛。
大病初愈的彭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仍在康复期的他,急切而真诚地想要和大家分享他在生死边缘挣扎时得到的体悟。
“第一,请善待自己的身体。第二,请相信你的医生。”他说。
突患重疾
彭先生是一位画家,他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作品饱含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关怀和深情。
可他总是忘记关爱自己。他患有糖尿病十余年,由于生活不规律,血糖一直控制得不理想,“反正不疼不痒,也没出现什么并发症,不碍事。”每次血糖出现异常,彭先生总这样安慰自己。
今年2月初,彭先生计划举办一次画展。为了保证画展的质量,彭先生白天照常上班,晚上熬夜创作,连续一个多月没有在凌晨四点之前睡过觉。那段时间,彭先生明显感觉到自己体力不支,免疫力低下,但他的心思都在画展上,没把身体发出的警告当回事。
“你的脸色不对劲,是不是哪里不舒服?”3月16日,一位细心的同事注意到了他的异常。
这几天彭先生也感到胸部发闷,甚至有一种撕裂样的疼痛,但他觉得还能忍受,就冲同事摆摆手说:“没事儿,最近太累了,我休息下就好。”
然而,这回的休息并没有起效。次日,彭先生的症状加重了,头皮和眼睛明显发黄,经常感到乏力,他的家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带他来到市中心医院做检查。
距离出检验结果还有七八个小时,彭先生和爱人决定回家等待。两人刚到家不到半小时,市中心医院医患服务中心就打来了电话。
“您的血液检查结果非常不乐观,血小板数量极低,情况危急。请您立刻在家属的陪伴下到院接受治疗。注意,千万不要摔着或者磕着,路上务必小心。”工作人员再三嘱咐。
彭先生和爱人面面相觑,怀着忐忑的心情赶到了医院。
刚到急诊科,彭先生就被医生和护士“重点保护”了起来,看着医生严峻的神色,彭先生知道,自己的病不简单。
生死抉择
初步诊断报告显示,导致彭先生出现这一系列症状的原因是血小板减少。他的血小板数值仅为10,而正常值在100—300,这说明他的病情已经十分危急。
彭先生被迅速收治进血液肿瘤科。根据检查结果,科室医生采用治疗普通型血小板减少的方式为他治疗。奇怪的是,本应很快起效的常规治疗方式并没有让彭先生的血小板数量明显回升。令大家更加不解的是,实验室检查也无法解释为何常规治疗效果欠佳。
科室主任胡军和主治医师高丽霞仔细分析各项检查数据后,发现彭先生的症状和一种极其罕见的血液疾病——血栓型血小板减少的症状相似。这种疾病异常凶险,我市非常少见,可供查阅参考的资料也寥寥无几。
血栓型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式和普通型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式截然不同。普通型的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配合输注血小板,以降低致命出血风险;而血栓型的主要治疗方式是结合血浆置换。如果为血栓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输注血小板,很可能会让病情雪上加霜。
最棘手的是,要想确定究竟哪一种类型的血小板减少,需要对患者特异性血浆中的一种裂解酶进行检测。我市目前无法开展这项检查,只能将血液标本送到外地进行化验诊断,而且一周左右才能出结果。
在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中,彭先生的病情随后急剧恶化,出现了反复抽搐和昏迷的症状。为了尽快给出治疗意见,科室开展了多次病例讨论,医院也组织了多学科会诊,但是因为缺乏最具诊断意义的检查,专家们的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有的认为应立即为患者输送血小板,有的则倾向于血浆置换。
胡军和高丽霞心急如焚,压力巨大。在没有完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无论采取哪种治疗方式都是冒险。眼下,患者病情危急,必须尽快开展治疗。
胡军和高丽霞几乎动用了身边所有可能的医疗资源,他们找专家、问导师,四处寻求帮助。可是,专家的建议也不一致,尽管大部分专家认为血栓型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性较大,但是根据病人现有的指标没人敢做出明确决定。
彭先生面临着生死抉择。
选择信任
“医生,就按照你们认为的方式治疗吧。治好了,我感谢你们,治不好,我们绝不怪你们。”彭先生的爱人扫了一眼刚刚拿到的病危通知书,抹掉眼角的泪痕,注视着高丽霞的眼睛说,“我能看出来,你们有多想治好他……”
患者家属的信任,就像一寒冬里的一束暖阳,给了科室团队继续前行的力量。
那些天,胡军和高丽霞几乎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他们反复研究化验数据和相关资料,心中的答案也越来越明朗。可是,按照治疗流程,只要特异性血浆裂解酶活性检查结果没有出来,他们就不敢贸然选择治疗方案。就在这时,彭先生的爱人站了出来。
“我相信你们!”她说。
胡军和高丽霞小心翼翼地收起这份珍贵的信任,郑重地向她点点头。
“不能再等了,立即开展治疗!”胡军说。
此时,彭先生已陷入昏迷,随时有呼吸循环衰竭的可能,必须提供高级生命支持。经过充分沟通,胡军和重症监护室主任陈垦达成了一致意见:先将彭先生转至重症监护室,两个科室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
3月27日,血浆置换计划随之启动。
重获新生
血浆一点一点被输入彭先生的身体,所有医护人员都紧张地注视着生命监测仪。如果治疗方案是正确的,那么彭先生的情况会逐渐好转。反之,彭先生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
重症监护科每天只能探视一次,每次仅有十几分钟,彭先生的爱人只能在病房外等待。
这种等待就像一场无声的宣判,让人心力交瘁。为了缓解彭先生爱人的焦虑,每次治疗结束后,医生都会详细告知她治疗情况,比如今天用了哪些治疗,数据哪些变化,患者有哪些好转等等。这种方式颇为奏效,清楚地了解爱人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后,她不再那么慌乱了。
血浆治疗第三天后,彭先生的各项指标开始好转,有时候还能清醒地和爱人说会儿话。治疗第四天,特异性血浆裂解酶活性检查和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出来了。
综合各项数据,彭先生患的正是罕见的血栓型血小板减少症。
所有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在重症监护室完成5次血浆置换后,4月2日,彭先生重新回到血液肿瘤科接受治疗。又做了4次血浆置换后,彭先生慢慢恢复了活力。精神不错的时候,他会掏出笔记本,随手画下医生和护士忙碌的身影。用中性笔勾勒出来的医生形象纯白、简洁,给人以亲切之感。
4月30日,各项检查指标稳定,彭先生可以出院了。
“出院后也要很小心,如果哪里不舒服,一定要立刻到医院来。在饮食上也要多注意,平时不要累着……”高丽霞细细叮咛着,就像嘱咐一个刚刚上学的孩子。
整理好行李,彭先生和照顾过他的医生和护士一一告别,他紧紧握着医生的手,双眼含泪,就像告别战友。
是的,此刻他觉得医生和护士是恩人但更像自己的“战友”——这一个月来,他们同仇敌忾、并肩作战,共同战胜了病魔。
“谢谢你们!”彭先生深深地、缓缓地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