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立和培养对象一起交流业务。
专家简介
姓名:李名立
职务:现任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精神康复中心主任。原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常见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的诊疗;婚姻家庭、人际关系、青少年情感障碍及学习障碍等心理咨询及治疗。
学术兼职: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双相情感障碍/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研究协作组委员,四川省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获得第二届“亚洲精神分裂症大会”青年研究者荣誉称号;
●获得第12届“世界生物精神病学大会”教育基金奖励。
个人荣誉
“我们就快要回成都了,你也该和小伙伴们告别了,到时候可别哭鼻子哟。”回家的日子一天天近了,李名立担心孩子一时适应不了,提前给6岁的儿子打起了“预防针”。
听了妈妈的话,源源努了努嘴,不乐意地说:“我不回成都,我还要在克拉玛依待50年。”
李名立被逗乐了,摸了摸儿子的头说:“你好好读书,将来大学毕业了,到克拉玛依工作50年。”
源源侧着脑袋想了半晌,摇摇头说:“不行,50年太短了,我要在克拉玛依工作一辈子。”
李名立的心底突然涌起一阵暖流,看着眼前低着头闷闷不乐的儿子,她的心里有一种难言的感动。
对李名立来说,这一年的援疆时光太宝贵、太特别——这一年不仅丰富了她的人生阅历,让她学有所用,还让克拉玛依成了她和儿子一生难忘的“第二故乡”。
全家总动员
“太不像话了,你才刚回来没多久,又要走,你还管不管你儿子了!”2018年8月,得知李名立要去新疆进行一年的医疗援助后,李名立的母亲生气地说。
母亲的话句句在理,李名立无言反驳。源源出生于2013年,在儿子3岁半的时候,她到国外进行了半年的学习,回国后和源源团聚了不到一年,她又准备到新疆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支援,而且,这还是她主动报名的。
“孩子这么小,你身为母亲,总是缺席孩子的成长,这合适吗?你们科室那么多人,这次就让别人代你去吧,你在家好好陪陪孩子。”老人希望自己苦口婆心的劝说能让李名立回心转意。
“不,妈妈,我已经想好了,这次我不能再错过了。您放心,我会带着源源一起去。”李名立的声音轻柔,眼神却无比笃定。作为一名心理科医生,李名立比谁都要清楚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在她心里,还有一件非做不可的事。
原来,早在2017年,李名立就报名了上一批援疆专家,但是由于当时她没有评上副高级职称,遗憾没能入选。2018年,她的各项条件终于符合了组织的要求,想也没想就报名了。
老人了解自己的女儿,只要是她决定的事,谁也无法改变,便不再说什么。
“妈妈,请您理解我。我是一位医生,更是一名中共党员,理应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帮助更多的人,这不是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是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我不想让自己后悔。”看着母亲耳鬓日渐增多的白发,李名立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些年来,父母为她分担了太多生活的重担,而她却没能在父母身边好好尽孝。
“不如您和爸爸一起来,一家人也好有个照应。”李名立冲母亲挤挤眼睛说。
“你想得美,我们才不去,你自己决定的事自己解决吧。”母亲不想让女儿看穿自己的心事,干脆不理她,径直出了门。
看着母亲的背影,李名立红了眼眶。她知道,母亲心软了。
2018年8月,李名立带着父母和年幼的儿子,共同踏上了援疆的旅途。
“小帅哥,是克拉玛依好还是成都好?”刚来克拉玛依时,邻居们总是这样逗源源。
3岁时,源源在老家重庆上了一年幼儿园,5岁时刚适应成都的生活,就被带到了另一个陌生的城市,频繁的换学校让他有点不开心。“当然是成都好!”一开始,源源总是这么回答。
然而,短短两个月后,源源对克拉玛依的态度就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邻居们再问哪里好时,源源总是不假思索地说:“克拉玛依最好!”
诚心待患者
李名立知道,儿子对于克拉玛依的喜欢不无道理,和大人相比,孩子也许可以更加敏锐地感知和理解一座城市,这里环境宜人,生活便利,人们热情善良,确实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城市。李名立希望尽己所能为这座城市多做一些事。
坐诊时,李名立总会全心全意对待患者;遇到疑难杂症时,她总会千方百计为患者树立信心,争取更多治疗机会;她倍加珍惜患者的每一份信任,总是倾尽全力做到最好。除了日常坐诊,她还参加各种义诊、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让市民了解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同时,学会自我调整。在她的不懈努力下,2018年8月至今,近百位患者慢慢打开了“心结”。
在众多患者中,有一位16岁小患者让李名立印象深刻。
第一次见面时,这个孩子憔悴不堪,眼神里充满了沮丧和不安。
据孩子母亲介绍,半年前,孩子出现了头痛、腹痛、嗜睡、乏力等症状,甚至无法正常上学。家人带他到处求医,却一直查不到病因。
和孩子做了深入的交流后,李名立认为导致孩子出现这一系列症状的原因并非躯体疾病,而是心理顽疾。为了让孩子敞开心扉,李名立做了诸多尝试和努力,最终孩子被她的真情所打动,向她吐露了自己的心事。原来,这个孩子学习压力特别大,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陷入自责,他既想通过考试证明自己,又害怕考试失利,总是感到心烦、难过、压抑。这种负面情绪导致他的成绩不断下滑,形成了恶性循环。慢慢地,他甚至出现了一系列躯体症状,而且一提到上学症状就会加重,不敢去学校。
明确症结所在后,李名立制定了药物治疗结合心理疏导的治疗方案,帮助孩子稳定情绪、树立信心,鼓励孩子直面压力,迈出第一步。在她的帮助下,这个孩子情绪与躯体症状都有了明显好转,不仅重新认识了自己,还鼓足勇气重回课堂。
李名立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孩子愈发明亮的眼神,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心理医生最珍贵的财富。
带来新技术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李名立注意到,虽然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精神康复中心目前的治疗手段比较完善,但是对于一些难治性的精神障碍尚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结合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的情况,李名立认为可以引进一种新技术——“改良电休克治疗”。这种疗法是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障碍等疾病的利器,具有起效快、安全性好、耐受性高、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这种方法最大的亮点是起效快,安全性高。对于一些严重的抑郁障碍患者或难治性精神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的有效率有限,而且起效时间长达三四周,这期间患者的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改良电休克治疗的起效时间为一两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快速缓解病情,避免情况继续恶化,并提高难治性精神障碍的治疗有效率。”在申请设备时,李名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详细地叙述了这一疗法将为患者和科室发展带来的好处。
在李名立的争取下,医院同意引进这一设备。该设备到位后,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精神康复中心将会派出数位医务人员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学成归来后即可开展这一新技术。
“到时候,市人民医院就是全疆第三家拥有改良电休克治疗的医院。以后克拉玛依及周边地区的患者再也不用舟车劳顿,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更好地治疗。”李名立说。
真心换真心
在援疆计划里,每位专家都要带教一两位培养对象,开展“一对一”的指导和交流。为了使带教更有针对性,李名立做了大量功课。
“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精神康复中心包括临床心理一科、临床心理二科、临床心理三科、临床睡眠科及康复科五个科室,共有六十余名医护人员。如果只挑一两个人重点带教,那么对其他几个科室,乃至整个中心的发展是不利的。”考虑到这些,李名立索性每个科室挑选了一位医生,确定了5位培养对象。
培养对象收得多不算什么,重要的每位都能学有所成。她根据五个徒弟所在科室的特点并结合他们的个人专长,分别制定了培养计划,定期“一对一”指导,除了通过门诊带教、病房疑难病案讨论、专题讲座来提高他们的临床诊疗技能,还重点培养了他们的临床科研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对医生的个人成长和科室发展至关重要。简单来说,就是在临床中发现了问题后,要懂得运用这种思维查阅资料、进行科学研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临床进步。”在李名立的努力下,几位培养对象均撰写了适合自己专业方向的科研课题和临床研究项目。李名立作为导师,全程参与指导课题的设计、实施、总结、质控等流程,让徒弟们真正掌握了从零开始进行科研课题设计的整个流程,临床科研思维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在李名立的指导下,一名培养对象还成功发表了一篇英文SCI个案报道,成为市人民医院精神康复中心成立以来首个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SCI文章。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能为中心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李名立说。
李名立真心的付出,同事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对他们来说,李名立既是老师,更是朋友。今年4月,李名立在上海学习期间,源源突然患了重感冒,发烧高达39.5摄氏度,父母也慌了神。她的一位培养对象得知后,连夜带着孩子找儿科医生看病。在大家的悉心照顾下,源源的病情很快有了好转。这件事让李名立更加觉得,克拉玛依就是她的“第二个家”。
归期将至,源源也逐渐接受了即将回成都的事实,这个6岁的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说:“就算我不想回去,也还是得回去。但是,我一定还会回来的!”
李名立被源源认真的样子逗笑了,不过这次,她由衷地感到欣慰。她知道,这份珍贵的援疆情谊,已经延续到了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