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姓名:谭惠文
职务:医学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治医师。现任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主任。
学术任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诊断学分会青年委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防控分会青年委员。
擅长:主要从事内分泌代谢专业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疗
个人荣誉
●曾获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公派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内分泌代谢暨老年病学中心联合培养。
●2017年获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科教学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8年获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综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谭惠文(右二)在给科室医生讲课。
初次到新疆旅行时,谭惠文被新疆之美所震撼,他感叹:不来新疆就无法切身感受中国之辽阔壮美。
到位于沙漠腹地的油田基地进行义诊时,谭惠文被克拉玛依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的豪情所感动,他感叹:这座诞生在戈壁大漠中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看到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的医生无微不至地照护病患时,谭惠文被这家医院浓厚的人文情怀所触动,他感叹:医学应该是有温度的,“常常是关怀,总是去帮助。”他们做得很好。
一年的援疆任期将至,谭惠文对这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充满了不舍,他说:“这是一个来了就忘不掉的城市,从现在起,不仅是‘今天’,这座城市的‘明天’也和我紧密相关。”
提高诊断的“含金量”
对于新疆,谭惠文并不陌生。他的弟弟曾在新疆念大学,三年前,他还来旅游过。新疆壮美的景色和淳朴的风土人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刚抵达克拉玛依时,他更是惊叹于这座西北小城井然有序的规划和干净优美的环境,他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人们要称克拉玛依为“戈壁明珠”。
在市委组织部的关怀和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院领导及同事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谭惠文很快适应了新环境。由于此前做了大量功课,谭惠文早就知道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的内分泌代谢专科既是市级重点学科,也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内分泌代谢中心由内分泌代谢科和内分泌肾病科两个科室组成,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强劲的区域影响力。年均门诊量约十万人次,年出院人数约两千人次。
“可以说,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的门诊量和出院人数规模,和国内一些教学医院的内分泌代谢科不相上下。华西医院2017年内分泌代谢科的年门诊量约为十二万人次,出院人数约为两千六百余人次。”谭惠文边查阅资料边思考:对于这样一个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善和成熟的内分泌代谢中心,自己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经过观察和调研,谭惠文发现虽然市人民医院的门诊量和出院量比较大,但是其“含金量”还有完善空间。大部分情况下,患者门诊多为复诊开药,门诊业务范围多为常见病和多发病,部分医生对于内分泌代谢相关的疑难杂症的诊疗水平还有待提高,多学科协作水平还有待加强。
找到方向后,谭惠文开始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医生的诊断能力,他和两位年轻医师签订了“一对一”培养责任书,并通过多种方法,努力提高科室医生的综合能力。
50岁的张女士血压升高16年了,之前被诊断为“内分泌性高血压”,一直靠药物控制。近年来,她的血压越来越难以控制,每天吃6片药效果也不明显。在朋友的推荐下,她慕名找到了谭惠文。经过一系列检查,谭惠文初步判断张女士患的是一种较少见的高血压——醛固酮增多症导致的内分泌性高血压。通过进一步影像学检查,他发现患者一侧肾上腺的内分泌腺体长了一个“大瘤子”,这可能是导致她血压难以控制的“罪魁祸首”。患者被收治住院后,经过会诊和多学科讨论,大家给出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占位:醛固酮瘤可能”的诊断。在泌尿外科完成手术后,张女士的血压很快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术后的病理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之前的诊断。
“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如果诊断不明确,就无法开展下一步的治疗。医生诊断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带动科室发展,甚至跨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方便患者,让患者无须四处求诊,在本地就能明确疾病诊断和治疗。”谭惠文说。
每次诊断疑难病例时,科室的医生都会在旁认真学习。经过近一年的强化培训,内分泌代谢中心医生诊断疑难杂症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以往较少诊断的酮症倾向2型糖尿病、成人迟发性1型糖尿病,免疫性低血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现在都可以准确诊断。
心甘情愿倾囊相授
和谭惠文签订“一对一”培养协议的两位医生分别是内分泌代谢科的向蔚婷和内分泌肾病科的朱玉倩。
谭惠文认为,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必须具备两个要素:良好的患者口碑和同行的广泛认可。这两点也是一个医生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了解清楚两位学生的专业特长后,谭惠文为他们量身制定了教学计划。每周一、周四重点培养向蔚婷,每周二、周五重点培养朱玉倩,周四下午开展集中业务培训。
除了日常的业务学习,谭惠文主动培养两位学生的科研和学术能力,不仅帮助她们申报课题,还指导她们撰写论文。在他的努力下,他和科室的医生先后申报了1项自治区青年基金项目和1项新技术,撰写和投送中英文论文共3篇。
让谭惠文感动的是,两位学生都非常谦虚勤奋,即便是她们比较熟悉的领域和知识点,也会认真地听取老师讲课并认真做记录。从她们的一言一行中,谭惠文感受到了她们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学习热情。
向蔚婷和谭惠文签订“一对一”培训协议时已经有3个月身孕,虽然身体情况并不理想,但她坚持没有落下一节课。怀孕7个月时,她在医院值夜班。午夜,一位病人的病情突然恶化,她闻讯后立刻爬起来参与到了抢救中,尽管当时还有其他医护人员,尽管身体有各种不适,她还是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朱玉倩是一位颇具亲和力的医生。今年,科室接诊了一位肿瘤伴骨转移的糖尿病患者,该病人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为了安抚病人的情绪,朱玉倩常常握着病人的手,耐心地解释病情,默默地鼓励患者,给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她们对医学的人文情怀,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心让我感动。”谭惠文说,“面对这样一群善良、好学的医生,我心甘情愿把我的所学倾囊相授。”
留下不过期的“财富”
如果问在克拉玛依什么事让他最难忘,谭惠文首先想到的是到油田基地巡诊,在他看来,茫茫沙漠中的那点绿是一片奇迹之地。
2018年11月29,谭惠文和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的医疗巡诊人员一起,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的石西油田开展义诊和健康讲座。出发时已是下午,克拉玛依下起了大雪。汽车在沙漠中蜿蜒前行,沙丘被盖上了一层柔软的白雪,他再次在心底感叹新疆的壮美。
到达目的地后,谭惠文和一行专家迅速制定了义诊计划,次日一大早就开始为油田职工量血压、测血糖。完成所有检查后,谭惠文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发现,有的油田工人的血压和血糖控制得并不理想,有一位工人的收缩压已经到了180毫米汞柱,但并没有引起重视。
“这样的血压是非常危险的,有可能会导致脑梗死、脑出血,必须要及时调整降压药,把血压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但这里可是沙漠腹地,想在短时间内得到专业的治疗,太难了。”经过反复思考,谭惠文突然萌生出一个主意:为什么不成立一个远程医疗站,将“医院”搬到油田一线。这样一来,当油田工人找专家就容易多了。
回去之后,谭惠文很快将想法变成了行动,他先后走访了准东勘探部、克拉美丽采气一厂、陆梁油田作业区等油田一线,深入调查和走访了解医疗需求。2018年年底,他拟定了《新疆克拉玛依地区沙漠油田作业区职工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站建设计划》,申报了自治区科技项目。在多方努力下,目前这一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如果这一项目能够成功开展,那么就有助于实现克拉玛依市的优质医疗资源从中心城区向油田公司野外作业区延伸覆盖,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让在野外一线工作的员工更加及时、便捷地接受医疗服务,从而更好地保证身体健康。”自从开始申请这个项目后,每次在航班上他都会试着寻找沙漠中的那片小小的“绿洲”,并在心底默默地向奋战在油田一线的油田工人致以敬意。
“我觉得,医疗援助主要是为了‘今天’,而科研教学是为了更好的‘明天’,我和同事们现在努力做的事情,就是希望能为克拉玛依留下不过期的‘财富’。”谭惠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