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 首页 · 周刊 ·  健康 ]
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援疆专家系列报道之二
李玲利:援疆,我无悔的选择
张冰

    专家简介

    护理学博士、副主任护师,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副院长。

    现任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护理部主任(援疆)。

    擅长护理管理、教学科研,骨科护理。

    个人荣誉

    ●2019年,获得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2018年度“特殊贡献奖”

    ● 2019年,参与完成的“"VTE院内预警协作组构建”项目获得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2018年度新项目“一等奖”

    ●2019年,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参与的品管圈项目“罐贯圈”和“手卫圈”均获得克拉玛依市护理品管圈大赛二级医院“一等奖”

    ●2018年,获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2年,获得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青年榜样”荣誉称号

    ●2009年,获得2008年度“四川大学十佳护士”荣誉称号

李玲利参加我市举办的2019年“5·12”国际护士节活动。

    有人说,能把简单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能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李玲利就是这种人。

    从一名普通的基层护士,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团队的骨干,再到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护理部主任,在人生的舞台上,无论身份如何转变,李玲利始终坚持着那颗从医的初心——挽救更多的生命。

    从医之路是艰辛的,但是李玲利从来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一家人共同的决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医生是人类生命的工程师,这两条路无论你选择哪一个,我们都会无条件支持你,并且为你自豪。”得知医疗援疆任务时,不知为什么,李玲利又想到了高考时母亲对她说的话。

    抱着对医护人员的崇敬之心,报考志愿时,李玲利选择了护理专业。十几年来,她的目标都非常清晰: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所以,当2018年8月接到医疗援疆的任务时,她的内心既期待又矛盾。期待的是,她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更好地实现一名医护人员的价值;矛盾的是,一旦做出这个选择,势必会给家庭带来不少麻烦——孩子刚刚上小学,作为一名母亲,如果在这时候时候缺席,或许会对孩子今后的学习造成影响;同为医生的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如果家庭琐事全部落在他一人身上,恐怕会给丈夫造成不小的压力;父母年岁已高,如果突然生病,她无法在病榻前尽孝……

    就在李玲利犹豫不决时,丈夫的一句话让她放下了顾虑:“我们都商量过了,如果是援疆,咱们全家人都无条件支持你。”

    家人的鼓励和支持,让李玲利的内心泛起阵阵暖意。2018年8月16日,李玲利收拾好行囊,作为中组部、教育部“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踏上了为期一年的医疗援疆之旅。

    李玲利永远也忘不了初见大漠落日时的心情,对理想的向往,在那一刻都变得无比清晰。她暗暗起誓,一定不能辜负组织和家人的期许。

    全身心扑在工作上

    来到克拉玛依后,李玲利被任命为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担任护理部主任。一开始,她有点无法适应身份的转变。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时,李玲利的职务是骨科护士长,负责管理八十余张床位,工作内容相对简单;而在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她要管理23个科室的护理人员和五百余张床位,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都让她倍感压力。

    为了更好地胜任这一工作,李玲利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全面规划了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护理专业一年的发展方向。在同事的热情帮助下,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她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全身心扑到了工作上。

    李玲利认为,制度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于是,她创新了医院的护理模式,牵头建立了病房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三级管理制度。此外,她还修订并完善了十余项护理制度如护理服务礼仪制度,交接班记录制度,晨交班制度,输血、转科交接制度等核心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护理事业的发展。

    “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克拉玛依人民医院护理团队积极向上、谦虚进取的态度,我和大家亦师亦友,经常一起交流讨论心得和经验,这也是新制度能够因地制宜、落地生根的保障。”李玲利说。

    为了给市人民医院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护理团队,李玲利制定了全年的护理培训计划,多次在院内开展专题培训,不仅让院内的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生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还加强了医院人才梯队建设,构建了更加多元化的人才格局;为了加强护理专科建设,李玲利协助医院成立了“VTE院内预警协作组”和“院内糖尿病护理联络小组”,组织举办了“中国阳光医院联盟暨阳光天使行动”,在她的努力下,该院伤口、心理、糖尿病专科护理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在科研创新上,李玲利也不遗余力地真帮实扶,近一年来,她指导申报市级课题2项、院级课题4项、继续教育项目4项;指导申报院级新项目、新技术6项;参与编写书籍1部、获得专利1项;指导撰写论文5篇、并发表SCI论文1篇,实现了该院护理SCI论文零的突破,该院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有力提升。

    注重医学的人文情怀

    今年1月的一天,65岁的孙大爷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血透室正准备做血透时突然晕倒。接到通知后,李玲利立刻赶到现场协助医生展开抢救。

    经过初步诊断,孙大爷是因为尿毒症高钾血症引起的心脏骤停,生命危在旦夕。

    “好好的人,到了医院怎么说病危就病危了?到底怎么回事?”得知老人生命垂危后,孙大爷的老伴情绪几度失控。

    面对患者家属的质疑,李玲利先是耐心地解释了病情,待老人的情绪稍微稳定后,她握着老人的手说:“阿姨,我特别理解您的心情,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全力救治叔叔,我和您一样,期盼着叔叔能快点好起来!”

    虽然李玲利并不是主治医师,但是她操的心不比主治医生少。她不仅要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书写抢救记录,还要负责和各个科室之间的沟通联络,必须密切参与到每一个抢救环节中。尽管忙得团团转,她还是不忘时不时去安慰患者家属,让他们少一些焦虑和不安。

    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下,孙大爷成功脱离了生命危险。看着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的孙大爷,李玲利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孙大爷的家属向医生致谢完后,特意找到了李玲利,向她郑重地鞠了一躬。

    “谢谢你,好护士,你让我们感到了温暖。”孙大爷的老伴说。

    短短一句话,驱散了李玲利一天的疲惫。

    离开病房时,已是深夜。看着满天的繁星,李玲利她突然想到一位名医说过的话:“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霎时间,她明白了这句话的真谛,对医学的人文情感更多了一份理解。

    为护理带来全新动力

    近年来,医护一体化的服务模式逐渐渗透到护理领域,这是一种整体的、创新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其核心是医生、护士协同为病人提供适宜的、个体化的医疗服务。李玲利的到来,为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医护一体化建设带来了全新的动力。

    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的特色专业之一糖尿病专科。李玲利在工作中发现,由于内分泌专科医生的坐诊时间有限,大部分时间只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和疾病诊疗,至于血糖监测、如何科学饮食和运动,只能简单交待两句,很难满足患者个性化的需求。这就需要尽快成立一个专业的糖尿病护理门诊。

    今年1月,在李玲利的牵头和多科室的努力下,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开设了全市首个“糖尿病专科护理门诊”。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门诊,不仅让我市的糖尿病患者能够得到更加专业的服务,还使得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的糖尿病护理专科和国内国际接轨,提升了糖尿病服务水平,促进了该院护理专业化的发展。

    “我打了二十余年的胰岛素,直到今天才知道我的有些方法是错误的,这多亏了糖尿病专科护理门诊护士的耐心指导。”

    “这里的护士不仅专业技术水平高,人也特别亲切!”

    “在这个门诊就算问得再琐碎,护士也会一一解答,说护士是白衣天使,真是一点没错!”

    ……

    每当听到患者的赞许,李玲利都会无比庆幸自己当初援疆的抉择。

    援疆任期将近,李玲利说:“时光如梭,近一年来,我收获了太多珍贵的回忆。援疆之行虽然即将结束,但是我和克拉玛依的‘感情’才刚刚开始,即便我回去了,我也会通过远程医疗等方式,为克拉玛依护理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时间:2019-05-24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相关信息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