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李农
医龄:34年
毕业院校:石河子医学院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学术主任
擅长:糖尿病和甲状腺等疾病的诊治
坐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二、周四(下午);周五(上午)
坐诊地点: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门诊楼2楼2011(A)室
难以控制的血糖60岁的孙梅(化名)15年前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从那时开始,她一直遵医嘱服用降糖药物。
两年前,孙梅的血糖突然开始不稳定,服用降糖药效果欠佳,甚至出现了一些糖尿病并发症,如体重不断减轻、双眼视物模糊等。无奈之下,孙梅来到医院就诊。
医生经过评估,为孙梅制定了新的治疗方案:在服用降糖药物的同时注射胰岛素类似物。
新的治疗方案效果明显,孙梅的血糖很快就降了下来。可是,孙梅还来不及喘口气,就出现了新的症状:自从开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之后,孙梅经常心慌、出汗,常常伴有明显的饥饿感,吃完饭后症状缓解。她自己监测血糖时,发现有的时候血糖很低。孙梅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难道是因为医生开药的剂量太大了?
今年年初,孙梅找到了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专家李农。李农详细了解了孙梅的病史后,建议她住院治疗。
住院后,针对孙梅的病情,李农为她做了一系列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孙梅的空腹胰岛素水平高,C肽水平却很低,胰岛素自身抗体呈阳性;甲状腺功能正常,但是甲状腺抗体呈阳性;甲状腺B超提示甲状腺有弥漫性改变,考虑为桥本氏甲状腺炎。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显示,在一天内的一些时间点,孙梅的血糖很低,甚至小于2.8摩尔/升。
根据以上检查结果,李农意识到孙梅的病情比较特殊,她的低血糖和用药过量造成的低血糖有明显区别,经过进一步综合分析,李农诊断孙梅患有“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
“这种疾病经常和2型糖尿病伴发,很容易引起低血糖,如果此时一味地增加或者减少药物剂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李农耐心地解释说。
诊断明确后,李农为孙梅更换了治疗方案,让她停止注射胰岛素类似物,改为口服适量的降糖药物。经过半个月的调理,孙梅的血糖终于稳定了。
明确病因至关重要
李农说,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又称自身免疫性低血糖,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自发性低血糖,血中胰岛素、胰岛素自身抗体水平升高,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前,患者常常有服用特殊药物的病史。因为临床上该病与其它导致低血糖症的疾病鉴别较为困难,因此比较容易造成误诊及漏诊。
李农进一步介绍说,研究显示,化学结构中含有巯基的药物是导致该病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涉及的药物有:甲巯咪唑、a-硫辛酸、 a-硫基丙酰甘氨酸、谷胱甘肽、亚胺培南、青霉素G等。中成药及其它中药制剂,也有可能诱发该病。近年来,因使用胰岛素类似物诱发该病的案例并不少见。
“上述案例中的患者李梅本身就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加之使用了胰岛素类似物,从而诱发了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该病虽然不容易发现,但是一旦确诊,治疗方式较为简单,预后良好。因此,及早诊断非常重要。”李农说。
李农告诉记者,在日常坐诊中,他经常遇到一些血糖控制得不好的患者,这些患者有时会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在没有弄清血糖不稳的原因之前,自行调药存在一定风险。如果出现血糖不稳,最好还是到专科请医生综合分析后调整用药方式和剂量。”李农说。
李农说,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在我市,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2%—13%。尤其值得关注的是,40岁以下中青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20%—30%。
“总体来说,市民对糖尿病的知晓率还是不太理想,不少市民来就诊时已经是糖尿病中后期了,有的甚至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李农说,虽然血糖检测已经纳入了健康体检中,但是市民发现自己血糖偏高时往往不重视,总以为是小毛病,是暂时性的,过段时间就能自行好转。实际上,只要血糖升高,就意味着胰岛功能出现了问题,如果此时能及时治疗,就能延迟或避免高血糖发展为糖尿病。相反,如果患者不引起重视,对高血糖置之不理,那么几年后极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李农给出了以下建议。
1、“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的突出表现,主要是指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有的患者只出现一两个症状,有的甚至完全没有表现。因此,并不能因为没有症状就忽视治疗,只要血糖不正常,就应该遵医嘱进行治疗。
2、不要擅自停药。我市不少患者经过治疗达到相关标准后,就会忽视自我管理,不再合理饮食和运动,也不定期监测血糖和随访,甚至不按时服药或随意停药,导致出现一系列并发症,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3、在监测血糖时,除了检查空腹血糖,还要检查餐后血糖,因为有时候空腹血糖不敏感,结合餐后血糖得出的结果更准确。需要注意的是,指尖血糖检查只能作为血糖的日常监测和筛查手段,要确诊是否患有糖尿病还是要到医院进行静脉血糖检查。
4、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缺乏运动的市民重点关注自己的血糖,一旦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到专科就诊。
5、有统计数据显示,60%的疾病是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而糖尿病是与生活方式最为密切的慢性病。我市不少市民饮食结构不合理,喜欢高热量饮食,缺乏锻炼,经常熬夜,这些都会加大患糖尿病以及其他慢性病的风险。同时,糖尿病和遗传也有很大关系,但这不是唯一诱因。即便是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如果长期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