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相传 源远流长
——不能不知道的中国牛文化

对牛弹琴图 石涛(清)

韩滉(唐) 20.8x139.8cm麻纸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五牛图(局部)

春耕

    编者按:

    忠诚、开拓、勤劳、奉献、淳朴、担当、尽瘁,是中华人民对牛的精神和品质的概括与凝练,也是牛文化之精髓。在古代,牛儿不仅是人类农业社会最主要的劳动工具,还在人类文明社会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牛对人们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以牛为标,化牛入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及勤劳奉献的民族个性。本版就和读者们一起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牛文化发展史——

    农耕时代中的牛

    自古以来,牛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据资料显示,牛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把牛驯养为家畜。牛已与人类相伴数千年,甲骨文就是殷商时代至周初人们刻在龟甲或牛胛骨上的文字,可见,中国文字的创立和发展也与牛有关。牛根据其品种不同、其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黄牛和水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踏实的象征,奶牛则是获取少、贡献多的代表。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动犁铧翻整土地的应用,后来人们知道牛的力气巨大,开始有各种不同的应用,除农耕外,牛在交通、服饰甚至军事上都得到广泛运用。如战国时代的齐国使用火牛阵进攻敌国、三国时代蜀伐魏的栈道运输用牛,就是牛在军事运用上的典型例子。

    其实,古人对牛的崇拜,还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大禹治水时期。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水患,就要命人铸造铁牛投入水底,以镇水患。到了唐代,便将铁牛设到了岸上。从西周时期的“诸侯无故不杀牛”到汉代写进法律里的“王法禁杀牛”,纯良温顺、终生劳瘁的牛始终是人们心目中最值得尊敬的动物。古人认为,终生耕田犁地、开垦荒原的牛是最勤劳的一种家畜,因此人们遂称牛为“仁畜”。

    文化典籍中的牛

    在我国文化典籍中,牛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古往今来,辛勤的劳动人民,才华横溢的画家和诗人都无一例外地歌颂、赞美过牛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品德,使得中国牛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绵延不断,熠熠生辉。

    我国古代的故事和诗句中有许多是与牛有关的。《庄子·养生主》篇中就记载有“庖丁解牛”的故事,成语“目无全牛”也由此而来。牛儿还以“牛郎星”的身份出现在《诗经·小雅》和《古诗十九首》中。

    从古至今,牛就是历代名家喜欢创作的题材,历史上擅长画牛的画家数不胜数,唐代的韩滉、清代的石涛都是善画牛、爱画牛的高手。韩滉画牛的传世作品有《五牛图》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中的五头牛,动作神态各异,造型准确,极为生动。而石涛的《对牛弹琴图》则构图奇险,笔墨老到,意境突出。作者自题“世上琴声尽说假,不如此牛听得真”等诗句,反映了其孤高落寞的心境。

    古代诗词中对牛的吟颂也颇多,尤以南宋宰相李纲的《病牛》诗最著名。诗中写道:“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作者以病牛自况,寄情明志,虽然筋疲力尽,还想为众人温饱再耕些田,这是多么高尚的节操!大诗人陆游也在《饮牛歌》一诗中写道:“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牛能生犊我有孙,世世相从老故园。” 表达了他虽年老却依然“耕犹力”的豪情壮志。

    传统习俗中的牛

    我国各民族还形成了爱牛、尊牛、敬牛的传统节日习俗。据史书载,自春秋战国时起,凡立春前一日,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在城南门用泥塑一具春牛,人们用鞭打春牛的方式来求得丰收。唐宋时形成“舞春牛”习俗,后来,舞春牛活动逐步发展成一种娱乐活动。

    在我国广西壮族地区,就有过“牛王节”的习俗,“牛王节”又称“开秧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这一天耕牛免除劳役,人们会给自家的耕牛喂食糯米饭,配甜酒、鸡蛋汤等。

    我国贵州榕江、东江一带的侗族在农历六月初六会举办“洗牛节”。人们出于对耕牛的感激,每年春耕后都为它洗尘,后相沿成俗。

    唐代诗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的诗句。清代民间有“鞭春牛”的唱词:“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到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牛列为国家庆典。

    现代艺术中的的牛

    近现代作家、艺术家中以牛自喻的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有自称“耕砚牛”的齐白石;有画室取名“师牛堂”的李可染;有“老牛以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朱自清;有自取雅号“文牛”的老舍等。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写道:“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使人联想到宋人雷震的《村晚》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郭沫若的《水牛歌》中写道:“花有国花,人有国手,你是中国国兽,兽中泰斗”。李可染在他的牛画中写道:“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其为牛乎!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王茂亮的《牛颂》把牛的品格、功劳写得淋漓尽致:“大千世界,亿万生灵,鞠躬尽瘁,当属牛公。……牛之性格,憨厚宽容;任劳任怨,蔑利轻名;但为众生,不辞羸病;默默奉献,忍辱负重。”

    由于牛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常会出现“牛气”“牛眼”“牛脾气”等词语,这说明“牛”已深深融入中华文化之中。

时间:2021-02-10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