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谔:是党员,就要迎难而上
姜蕾

    姓名:王继谔

    身份:独山子炼油厂科研所主任工程师兼所长

    感言:我是学石油的,克拉玛依油田现在需要人,我的事业就在新疆。

    精彩瞬间

    ●为了采集油样,王继谔和同事用6年时间,每天坐着大篷车,赶150公里的砂石路,跑遍了克拉玛依油田的1040口油井。

    ●为了研制低温车用油,王继谔住进了办公室,历时一年终于研制成功;为了验证油品效果,他去了最冷的可可托海做试验。

    ●在33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中,由王继谔亲自指导、参与的就有30项,可他署名的项目只有两项,还都排在最后。

    走进今天的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展览(博物)馆,游客们都会不自觉地在王继谔烈士像前,久久伫立,缅怀追思。

    1997年2月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决定,追认在新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不幸逝世的三位同志为革命烈士,其中一位就是新疆炼油科研专家——独山子炼油厂科研所所长王继谔。

    1999年9月23日,王继谔事迹陈列室正式揭幕。从那时至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前来吊唁这位科研前辈。

    如果把新疆油田炼油化工行业的科研工作比作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在向炼油高地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的独山子石油人中,王继谔无疑是最英勇的战士之一。

    主动援疆

    “放着首都这么好的地方不待,偏要去那荒凉的戈壁滩,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1959年,当得知王继谔主动报名前往新疆支援大西北建设时,一名好友十分惊讶,想要劝说他放弃。

    王继谔出生于山东泰安的一个农民家庭,贫寒的家境使他深知读书的不易,因而,他学习格外刻苦,并最终考入北京石油学院。

    1958年,获得了硕士学位的王继谔由于品学兼优,留校任教。第二年,他从新闻中得知祖国边疆发现了大油田,不禁热血沸腾。于是,他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主动提交了“去新疆克拉玛依支援油田建设”的报告。

    面对好友、同事的不解,王继谔认真地说:“我是学石油的,克拉玛依油田现在需要人,我的事业就在新疆。”

    来到克拉玛依,王继谔被分配到独山子炼油厂化验室从事科研工作。从此,他便一头扎进油海中。

    研究原油,首先必须搞清原油的特性分布、产量等详细情况。而克拉玛依油田方圆数百里,数百口井分布在油田的各个角落。

    为了采集油样,他和几名同事早上坐着大篷车,赶150公里的砂石路,下午刚到克拉玛依油田,就马不停蹄地开始采样。有时碰上油嘴堵了,捅一下油嘴,冷不防就会被喷一身原油,回来时,整个人已经成了“油人”。

    他们一口井一口井地采集原油、样品,收集和记录有关资料。1959年克拉玛依有油井629口,他们硬是把每口井都采了样;1960年,油井增加到1040口,他们又将新增的401口油井一口不漏地跑完。

    到1964年底,他们整整跑了6年。

    6年间,他风雨无阻,始终如一,摸清了油田每一口井的油质情况,查清了克拉玛依油田低凝原油的特性、产区和分布情况,写出了克拉玛依油田全面的评价报告,为原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合理、科学的依据。

    勇挑重担

    在那个奋发的年代,王继谔以他渊博的学识,为祖国倾吐着心中的炽爱。

    1960年起,为适应冬季生产需要,上级要求独山子研究所尽快研制出低温车用油。

    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要研制出能在零下几十摄氏度超低温的环境里仍可正常使用的车用油,这无疑是一个带有创造性的、十分艰难的科研项目。

    是党员,就要迎难而上!王继谔勇敢地扛起了这副重担。

    接到任务后,当时已被任命为科研组组长的王继谔把铺盖卷带进了办公室。此后一年里,除了办公室,他只去三个地方——化验室、车间和回家吃饭。

    王继谔来到独山子工作,他的妻子和孩子却一直住在内地,他在独山子的家只能算作宿舍。水煮挂面几乎是他常年不变的饭食。

    低温车用油研制初期,每到中午吃饭时,王继谔所在办公楼的管理员回家时便把楼门锁了,有好几次,王继谔都被锁在楼里。可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有点高兴,因为他觉得自己“又节省出半个多小时宝贵的研究时间”。

    一年后的冬天,王继谔和同事终于研制出了可供车辆使用的8号稠化机油和负50号柴油。

    为了检验新产品功能,1968年隆冬,王继谔带着科研人员到了新疆最寒冷的可可托海进行实地试验。

    他们将汽车放在﹣49℃的严寒中,冻上两天两夜,然后打火发动。汽车“哼哼”了两声,发动机突然轰鸣起来。

    这声音在他们听来,比最雄浑的交响乐更令人激动!王继谔和同事们高兴得在雪地里跳了起来。

    淡泊名利

    翻开独山子科研所成立30周年的画册,在五十多篇获奖论文中,几乎没有王继谔的名字。

    人们仔细地统计了一下,三十多年来,独山子炼油厂科研所研制开发出来的新产品有两百多种,其中80%都浸透着王继谔的心血。

    在33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中,由王继谔亲自指导、参与的项目就有30项。可是,其中只有两项挂了王继谔的名字,还都排在最后。

    上世纪80年代,国家缺乏重交通道路沥青,每年都要花巨款从国外进口。1985年,国家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攻关小组,进行科研攻关,独山子炼油厂也是攻关单位之一。

    当时,身为科研所所长的王继谔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作为技术指导,他和项目负责人张载新、董兆德开始了艰难的攻关。

    失败、再失败,直至成功,又经过数十次的试验,重交通道路沥青研制终于成功了。中国在高速公路沥青研究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在申报这项科研成果时,董兆德把王继谔的名字写在了前面。可王继谔见了,却提起笔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

    1990年,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捧着金灿灿的奖牌和沉甸甸的奖金,董兆德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对王继谔说:“老王,这荣誉应该归于你呀!”

    王继谔淡淡一笑:“兆德,这么多年了,你还不了解我?”

    “时间对王继谔来讲比什么都重要。为了节省时间,他一年四季吃挂面,穿一身工作服,骑辆破自行车。”董兆德回忆,有一年,外国客人来到独山子,邀请王继谔交流油品研制开发情况。王继谔翻遍了衣柜,没有找出一件像样的衣服。最后,还是厂里发的工作服成了他最体面的礼服。

    为国争气

    在王继谔看来,作为一名党员,分房、调资、发奖金等关系到个人利益的事情,都是小事,能让则让;在他心中,坚决不能让、且必须要争的事情,只有一个——研究开发“争气油”。

    1979年,我国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引进国外大马力拖拉机,自治区引进的几十台大型拖拉机却在这个时候“趴了窝”。国内生产的普通机油和柴油机油全都派不上用场。

    见状,随进口拖拉机一道来的“洋专家”放出风来:“中国这么大,连拖拉机用油都没有,开不动进口拖拉机就应该向世界宣布,你们没有能力实现农业机械化。”

    祖国,是个神圣的字眼,在王继谔的心中重于泰山,岂能容忍外人侮辱?王继谔拍案而起,他和工程师宋朱勤一头扎进实验室,整整熬了3天3夜,眼窝深陷下去了,人也瘦了一圈。

    1979年10月18日凌晨4时,11号农用中增压柴油机油终于试制成功了!

    在石河子143团场,当进口拖拉机喝饱了油,唱着欢快的歌奔驰在田野上时,“洋专家”惊得目瞪口呆:“没想到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研制出来了!”

    闻言,王继谔开心地笑了……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他和同事们研制出了上百种汽、柴、煤油和中高档润滑油。其中245号变压器油、“船用油系列产品”等12种产品达到了国际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三十多种产品成为国内名优产品,冬夏通用车轴油、新型断路器油等成了国内市场上的独家产品。

    1990年,王继谔退休了,可直到他病重住院,还念念不忘他的事业。

    1995年10月23日,王继谔病逝,享年66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当被问到他是更喜欢家乡山东还是奋斗36年的新疆时,他回答:“我还是喜欢新疆。”

    王继谔永远留在了独山子,而他的精神,还在激励着无数的后来者。

    (参考文献:《生命,为祖国而燃烧 》《爝火不息——王继谔》)

 

时间:2021-05-26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