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荣:铁人式的共产党员
姜蕾

    姓名:王光荣

    身份:钻井队大班泥浆工

    感言:外国雇员只知道对他们的老板负责,我是中国人,要对自己的国家负责。

    精彩瞬间

    ●一个新来的青年工人往泥浆池中加提高粘度的生物聚合物,由于性子急,总是控制不住加料的速度。王光荣便接过料袋,手把手地教他。为了给年轻员工做示范,他甚至把泥浆料一把把地放入水池中,一袋20公斤的生物聚合物,他整整加了两个多小时。

    ●王光荣买了一台小收录机,开始学习英语日常用语和泥浆专业术语。他让录井队懂英语的大学生当他的老师,从“A、B、C”开始,学书写、练发音、背单词、记短句。为了早点记住单词,他甚至把汉语拼音标在单词上。几个月下来,他竟能打着手势,用不连贯的英语与外国公司雇员交谈了。

    1989年10月,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公司7015钻井队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钻探的塔中1井,平稳钻入目的层段,引起世人的关注。此时,距离塔里木油田千里之遥的乌鲁木齐肿瘤医院里,身患食道癌晚期、仅靠药物和血浆维持生命的王光荣,正翘首企盼,口中喃喃着:“快了……快出油了……”在他瘦弱的胸膛里,满满的都是对塔中1井的牵挂。

    王光荣是7015钻井队的大班泥浆工。1971年,他转业后成为了一名石油工人。从此,他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之心,在钻井队的泥浆池边度过了18个春秋,默默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蹲守井场

    泥浆是钻井的血液,泥浆工的工作却极其单调而重复——每小时测一次泥浆的比重和粘度,每4个小时测一次全套数据,还要随着地层的变化,不断调整泥浆性能……

    尽管如此,王光荣对泥浆仍一往情深。除了吃饭睡觉,他几乎整天盯着泥浆池,还不时地从口袋里掏出小本子记录着。

    泥浆中各种化学药品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呛得人喘不过气,熏得人睁不开眼,可是他为了观察泥浆的变化情况,常常一蹲就是两个小时。

    翻开他填写的泥浆工作记录,每个数据都写得整整齐齐,每项工作都记得清清楚楚。

    一次,一个新来的青年工人往泥浆池中加提高粘度的生物聚合物,由于性子急,他总是控制不住加料的速度。王光荣便接过料袋,手把手地教他。

    “泥浆工作的科学性很强,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这种材料,要一点一点地慢慢加,加得快了,会结成团,起不到提高粘度的作用。”王光荣一边加料,一边说。

    他甚至把料一把把地放入水池中,一袋20公斤的生物聚合物,他整整加了两个多小时。

    在巴楚地区打曲1井时,正值冬季,王光荣被调去帮助调整泥浆,处理卡钻事故。一到井场,他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为了便于及时观察和处理泥浆,他白天工作在井场,晚上顶着大漠的寒风,披一件老羊皮大衣守在井场,实在困了,就钻进装泥浆材料的木箱子里打个盹。一连7天,王光荣吃在井场,睡在木箱里,直到井下泥浆正常。

    自学钻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浪潮把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王光荣推上了石油工业对外合作的第一线。

    一个国际泥浆公司承包了轮南1井的泥浆工程。当了10年泥浆大班的王光荣要在这家公司雇员的严格指令下进行工作,他感到压力很大。

    在最初的那段时间里,他夜不安眠,食不甘味,常常坐在床头翻阅泥浆技术资料直到深夜。

    “我就是要弄明白,外国人到底高明在哪里。搞懂了,将来咱们自己干。”他经常这样跟同事念叨。

    为此,王光荣还买了一台小收录机,开始学习英语日常用语和泥浆专业术语。他让录井队懂英语的大学生当他的老师,从“A、B、C”开始,学书写、练发音、背单词、记短句。

    为了早点记住单词,他甚至把汉语拼音标在单词上。几个月下来,他竟能打着手势,用不连贯的英语与外国公司雇员交谈了。

    在完成外国公司雇员工作指令的过程中,王光荣很注重学习和研究外国泥浆公司的工作方法和经验。他把那些写满指令的纸片收集起来,与国际泥浆公司的中文技术手册对照研究,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他就请录井队的小伙子翻译后讲给他听,然后,他再整理记录在本子上。

    国家至上

    在外国先进技术面前,王光荣是谦逊好学的学生;在国家利益面前,他充分展现了一名党员高度的责任心。

    一次,他注意到外国公司雇员填写的报表数据与自己的判断差距很大,当即亲自测试,发现这个“洋专家”根本没到现场取样测试,填报的竟是假资料。他马上向领导反映,做了纠正,保证了泥浆资料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外国雇员只知道对他们的老板负责,我是中国人,要对自己的国家负责。”他说。

    1987年4月5日,在轮南1井井场,王光荣接班后,钻具刚提到第三根,立柱就被卡住了。

    王光荣到钻台上一看,方钻杆上包的泥饼有六七厘米厚,他断定是泥浆性能不适应,引起了井壁缩径。此后几天提钻,井队都遇到了卡钻。

    当时所钻地层为砂泥岩,可是外国公司雇员仍然按原设计打砂岩的泥浆体系操作,天天下令往泥浆池里加清水。王光荣提出加氰化钾,改善泥浆性能。但当时井上没有氰化钾,王光荣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4月11日和13日,连续两次电测遇阻,上级只好决定电测仪下到什么地方,就测到什么地方。

    王光荣急得心里冒火,对同事说:“外国雇员天天加水,这样不行。”

    “出了问题,他们负责。”同事答道。

    王光荣提高嗓门:“他们负责?出了问题,他们能负什么责?还不是我们国家吃亏。”

    4月14日,外国公司雇员下令继续加水,王光荣果断让人把水关了,并立即向有关领导反映。在上级和甲方监督的支持下,终于按实际情况修改了设计,提前加了氰化钾,改善了泥浆性能,井下情况很快好转,恢复了正常钻进。

    心系塔中

    实际上,轮南1井刚开始钻探时,病魔就已侵袭了王光荣的身体。为了能在与国际泥浆公司的合作中摸索总结经验,他没有放下工作去检查治疗。1989年4月,塔里木石油会战拉开序幕,他又主动随队加入了会战大军。

    5月,塔中1井开钻后,由于泥浆性能与塔中流沙地层不适应,井队只好连续3天调整泥浆,每次加进各种材料一百多吨。

    当时塔中气候异常恶劣,风卷黄沙四处飞扬。身体已十分瘦弱的王光荣一声不吭地在风沙中苦干:加膨润土时,细沙和着白色粉末一齐扑来,弄得他头发、眉毛都成了白的;加铁矿粉时,他浑身上下都是铁锈色,连吐出来的痰都是黑色的。

    一天,井场到了7车泥浆材料,钻台上正在起钻,抽不出人来。王光荣就带着几名队员一起干了五六个小时,在装载机的配合下把一百多吨材料全部卸下来,又摆放整齐。

    多用装载机驾驶员都炳利经常在凌晨三四时被王光荣叫醒,上井给泥浆池加料,一干就干到大天亮。他回来休息了,王光荣却还在井上继续忙活着。

    茫茫沙海中,钻头一米一米地向地下挺进,病魔却一点一点地吞噬着王光荣的身体。他日渐消瘦,却仍每天坚持检查固控设备,测量泥浆性能,清查材料物品,填写资料报表……

    当年6月,医院确诊他为“食道癌晚期”。即使躺在病床上,王光荣关心的仍是塔中1井和他的泥浆。从前来看望他的同事那里得知塔中1井发现了大量含油气层后,他立刻嘱咐家人买来一个小收音机,每天收听有关新闻。

    11月3日早晨,当听到电台正在播报塔中1井喜获高产油气流的消息,王光荣病后灰白的脸上竟泛出淡淡红光,欣喜地连声呼喊:“塔中出油了!可出油了!”

    然而,病魔却未因这大好消息而停止肆虐。12月26日2时30分,王光荣那一抹萦绕着塔中1井的生命之光熄灭了。这一天,塔中1井钻至4413米,继上部井段发现厚油层后,又发现了新的油气显示。

    199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新疆石油管理局先后作出开展向王光荣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和中共克拉玛依市委授予王光荣“铁人式的共产党员”称号。1991年,王光荣的事迹被收入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参考资料:《塔里木的“光荣”》  《王光荣——铁人式的共产党员》

 

时间:2021-05-25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