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克拉玛依油田诞生了
刘青惠

1956年10月1日,在国庆典礼上,克拉玛依油田的巨大模型车驶过天安门。

    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1号井喷出工业油气流,点燃了新中国石油勘探的希望之火!

    克拉玛依,一个动听的名字,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响遍全国。

    党中央揪心油短缺

    时光回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就在党中央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石油短缺成为一道大难题。

    当时的中国,仅有的几个石油矿区都地处西北,最大的玉门油矿的年产量只有十几万吨。到1953年,全国的原油产量仅有43.5万吨,只能满足当时国家三分之一的需要。

    没有油,汽车怎么跑?汽车跑不起来,生产出来物品怎么运出去?东西不能流通,怎么能谈得上发展经济呢?

    一次,面对毛泽东,朱德不无焦虑地说:“500万吨钢铁,500万吨原油,我们就能够打败任何侵略者。”“如果没有石油,飞机、坦克、大炮,还不如一根打狗棍。”

    石油,牵着国家领导人的心。

    主管经济的副总理陈云将我国石油工业现状向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做了汇报后,党中央决定,要争取两三年内找一两个大油区,否则难安人心。

    于是,国家增加了石油勘探投资。按照“油在西北”的观念和当时掌握的有限资料,石油地质勘探队伍开始向西北地区挺进。

    勘探队最初的勘探重点集中在陕西、甘肃一带,他们在那里钻了一批探井,但都没有发现储量可观的油田。党中央将找油的目标瞄向了祖国最西部。

    1950年1月2日,刘少奇向远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发去了书面报告,建议向苏联提出在新疆合办石油和有色金属企业的要求,以便利用苏联资本开发新疆资源,发展新疆经济。

    毛泽东采纳了刘少奇的建议并指示,尽快采取相关措施。1950年9月30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乌鲁木齐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其任务是,查明新疆石油资源情况,增加石油产量,满足新疆地区需要,并且大力培养石油工业干部。中苏联合,两手相握。新中国新疆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大幕轰然拉开。

    天山脚下,曾经饱经沧桑的新疆石油工业的摇篮——独山子重新焕发生机。加依尔山脚下,曾经记载于《中国矿产志略》但并不为人熟知的黑油山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黑油山出油举世惊

    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1号井喷出工业油气流。

    1955年12月下旬,石油工业部(原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部长李聚奎亲临现场,传达党和国家关于加速发展石油工业的指示,要求新疆石油工业战线加强对克拉玛依的勘探。

    1956年2月,北京召开全国石油勘探会议,会议要求加快黑油山的钻井和试油,争取上半年查明黑油山构造的工业价值。

    1956年2月26日,石油工业部领导李聚奎、康世恩在北京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作了关于石油工业发展的专题汇报,报告了黑油山第一口探井的出油情况和勘探前景。

    听了汇报,毛泽东说:“美国人老讲中国地层老,没石油,看来起码新疆、甘肃这些地方是有的,怎么样?石油部,你也给我们一点希望!”

    1956年3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陈云召集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人俊、部长助理康世恩讨论加速新疆石油勘探的问题,并指示要进一步壮大石油勘探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在两三年内查明一两个广大的产油区域。

    石油工业部党组迅速组织讨论。同年4月7日,该部向陈云、李富春递交报告。报告总结了准噶尔盆地勘探的经验教训,认为从独山子到黑油山之间的广大地区,是很有希望的石油聚集带,而且储油层变化不大,对油田开发十分有利,应集中力量,大力勘探。

    1956年4月19日,康世恩率领工作组和苏联专家一行20人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黑油山。

    一次次因黑油山引发的争论,使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黑油山寄予厚望。但当康世恩第一次踏上黑油山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面对壮观的沥青丘和一串串涌出的油泡,康世恩眼睛一亮。

    新决策带来大突破

    1956年1月24日至2月4日,全国石油勘探会议在北京召开。依然在苏联考察的康世恩给大会寄来一份近两万字的《在中国如何寻找石油》的书面报告。报告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关于中国如何寻找石油的思考,并明确提出,小盆地和构造复杂地区不易找到大油田,应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展开区域勘探。

    可以说,他的建议一针见血,为停滞不前的中国石油工业的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即,石油工业部决定将勘探重点从山前坳陷和山间小盆地转向地台和大盆地,采取打区域大剖面和基准井的勘探方法,综合利用多种勘探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区域勘探。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石油工业部要求新疆石油公司“加紧黑油山的钻井和试油工作,争取上半年查明黑油山构造的工业价值”。

    黑油山地区成为康世恩新的指导思想的第一个实践地。

    这一过程表明,将新疆的勘探重点从独山子一带的盆地南缘山前坳陷地区,转移到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黑油山一带的地台地区,实施“撒大网捞大鱼”的决策部署,并非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并不是瞎猫在乱撞死耗子,这一决定正是康世恩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的思想结晶。

    决策的正确性直接带来油田勘探的突破。

    1956年5月,黑油山一带进入大规模勘探。一条条“大黑鱼”纷纷被捞起。二、三、四、五、六、七号井相继开钻,捷报频传。

    1956年5月11日,新华社向国内外发布消息: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地区,已经证实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

    1956年6月1日,新疆石油公司总经理张文彬应邀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厅,向全国人民介绍克拉玛依的勘探情况,并描绘了克拉玛依油田的美好前景。

    到当年9月,车排子——乌尔禾一带,共打探井32口,有23口探井喷出了工业性油流。

    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在发言时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拉玛依油田,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储油面积还在扩大,可采储量一亿吨以上。”

    克拉玛依油田,全国瞩目,已属名副其实的大油田。

    1956年10月1日,北京举行国庆典礼,当一辆标有“1956年发现的大油田——克拉玛依”字样的巨大模型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频频挥手微笑,游行的人群注目欢呼。

    克拉玛依油田,承载新中国石油工业希望的共和国石油长子在祖国的西北边陲诞生了。

 

时间:2021-05-07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