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由于反动派军事力量过于强大,起义部队兵力薄弱分散,群众未能充分动员,以进攻省会长沙为目标的秋收起义遭遇挫折
●面对严重危机,毛泽东果断作出决策,放弃进攻长沙,组织部队在文家市会师,并召开会议讨论决定中国革命道路的方向
意义
●文家市转兵,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工农革命军,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点燃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文家市,注定要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7年9月9日,震动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由于反动派军事力量过于强大,起义部队兵力薄弱分散,加之群众未能充分动员等原因,进攻省会长沙的目标未能实现,秋收起义遭遇挫折。
1927年9月19日,在湖南浏阳市文家市镇里仁学校后栋的一间教室里,毛泽东提出: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
从此,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开启,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开始呈燎原之势。
文家市转兵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残忍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危机和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仅1927年3月至8月,就有31万先烈遭到迫害。
那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必须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要“以枪杆子对付枪杆子”。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湖南,组建了新的湖南省委,并在长沙市郊的沈家大屋召开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研究部署秋收起义。
9月9日,秋收起义正式爆发。3个团共五千余人分别从江西修水、安源、铜鼓出发,联合长沙周边部分地区军民群众,计划分南北中三个方向一起,合攻长沙城。
然而,由于对敌人力量的估计不足,同时缺乏战斗经验,三路部队相继受挫。
面对严重危机,毛泽东在上坪果断作出决策,放弃原定进攻长沙的军事行动,组织部队在文家市会师。
到达文家市时,工农革命军的人数已从五千多人锐减到一千五百多人,面对30倍于革命军的敌人,再次攻打长沙,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接下来部队该何去何从,前敌委员们必须立即作出决定。
9月19日晚,这场决定中国革命道路方向的前敌委员会会议,一直开到了凌晨两点,最终通过了放弃攻打长沙,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的决定。
伟大的开端
文家市转兵,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工农革命军,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解决了举什么旗帜、走哪条道路、建什么样的军队三大问题,建立了三大历史功勋。”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巡视员夏远生评价,秋收起义第一次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建立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并首次提出“党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真正实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9月20日清晨,在文家市镇里仁学校的操场上,一千五百多名战士聆听了毛泽东关于部队向农村进军的动员讲话。
“我们这块小石头,只要不断地去砸那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团结紧,打仗勇,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会把蒋介石那口大水缸砸破的!”在中国革命史上,文家市会师制定与实施的转兵决策,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端。
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几经奋战,艰苦跋涉,终于离开湖南,抵达江西井冈山茨坪,建立了我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始从罗霄山脉不断燃烧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