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博物馆正门。 全媒体记者 青山 摄
沿着我市准噶尔路一路向东,便来到克拉玛依博物馆。在春日的暖阳下,它显得温暖而熟悉。渐渐走近,那段“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峥嵘岁月也越来越清晰。在它的见证下,石油人的红色传统在克拉玛依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春日的博物馆院落里,树木刚刚吐绿。在苍劲翠绿的松树映衬下,一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
径直向前便进入克拉玛依博物馆,馆内基本陈列内容分为序言、远古探秘、萌芽初现、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和走进新时代等6个部分,主要展示克拉玛依的发展历程,展出的不同时期照片、图表、实物以及沙盘、模型等上千余件。
步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三面浮雕墙为主的序言部分。左侧展示了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地貌,右侧展示了克拉玛依的历史沿革,中间展示了克拉玛依的过去与现在。
“这里主要展现了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几代石油人艰苦奋斗、开拓拼搏的光辉历程。”克拉玛依博物馆讲解员王亚琴说。
从序厅左转便来到了远古探秘展厅,身旁的恐龙骨架、眼前的大屏幕、头顶的翼龙模型,沉浸式的体验感受,让人仿佛穿越远古。
4月17日,在远古探秘展厅里,5岁的岳旭菡拉着妈妈的手,好奇地问个不停。妈妈告诉她,这里讲述了克拉玛依这片土地曾经的风貌与石油的形成。
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巨变,让沉积在地下的各种古生物遗骸形成有机物。二叠纪时期各种微生物遗骸沉积下来的烃源岩是克拉玛依地下石油和天然气最主要的来源。
新疆地域辽阔,油气资源丰富。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采用原始的土法采制原油。萌芽初现厅讲述的是,1909年,当时的新疆省政府从俄国购进一台“挖油机”(钻机)在独山子钻成第一口油井,开新疆近代石油工业之先河。
过去,已成为历史。但有些历史,值得永远铭记。
展厅的艰苦创业部分,记录了1949年至1978年克拉玛依石油人艰苦创业、爱国奉献的奋斗史。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一代代开拓者薪火相传、百折不回。而这其中,老一代石油人凭借他们对石油事业的执着和努力,为梦想的实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亚琴来自甘肃,此前对克拉玛依的历史并不太了解,但在克拉玛依博物馆工作以来,她通过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以及一遍遍讲解,开始重新认识这座城市,并被石油人的伟大事迹深深感染。她明白,讲解并不是简单地讲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她希望把石油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传递出去,教化现在、启迪未来。
讲解员阿尔祖·艾克拜尔江是个“油三代”。从小她就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来博物馆工作以后,眼前的场景和爷爷讲的故事对应起来了,也融进她的情感当中。有时,阿尔祖讲着讲着眼眶就湿润了。
浩瀚星辰。克拉玛依虽然年轻,但伴随着几代石油工人的励精图治,红色传统被铭刻在一枚枚文物宝藏中,融进所有克拉玛依人的血液中。
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诞生。如今,克一号井定位照片、克一号井原油油样、克一号井三刮刀钻头、克一号井管卡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入藏克拉玛依博物馆内。
阿尔祖记得,有一次,当她的同事讲解到克一号井出油时,兴奋的石油工人将原油抹到胳膊上、涂到脸上的情景时,参观的人群也都热泪盈眶。
走出展厅来到院内,贝乌40型钻机静静矗立在时光里,昭示着它极不平凡的过往;黑油山地窖,实景再现了当时“地窝子”的艰苦生活环境;展现克拉玛依红色传统和民族团结的“开拓者”雕塑,以昂扬的姿态,继续引领克拉玛依人奋勇向前。
改革开放为克拉玛依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原油产量稳步增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如今的克拉玛依,早已突破了发展只能依赖资源的观念束缚。在石油之外,克拉玛依正在唤醒新能量,不断递出新名片。
在“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光荣传统的感召和引领下,一代代石油人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坚定信念和报国情怀,扎根茫茫碱滩,转战天山南北,鏖战沙漠戈壁,硬是从“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地方牵出了滚滚油龙。这种光荣传统,历久弥新、永不过时,必将在一代代克拉玛依人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参观指南>>>
克拉玛依博物馆位于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准噶尔路22号,1983年建成开馆,原名“克拉玛依矿史陈列馆”,是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馆内基本陈列内容分六部分,展示和反映了克拉玛依的发展历程。馆藏藏品5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4套,155件,国家二级文物10件,国家三级文物39件。院内还陈列了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初期使用过的井架、抽油机、卡车和拖拉机等实物,以及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黑油山地窖。克拉玛依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全年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