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奋斗创造幸福
关祥荣

    人物简历

    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1942年生,1958年10月从喀什到克拉玛依工作,在钻井公司就职,直至1994年退休。

    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说:

    ●好梦由来最易醒。1956年,妹妹的出生,让家里的窘境更甚。每到学校要开学的日子,都是一家人最犯难的时候

    ●我记得很清楚,一盆水,当时要分三次、用三天:早洗脸、午擦身、晚拭脚。至于洗澡,那只能是个奢望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没困难,给钱也不办;有困难,没钱照办。在管理岗位任职的15年,我从未拿过群众的一针一线

    5月28日晚,80岁的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坐在家里的摇椅上,等着孩子们的到来,这一天是星期六,是他们每周约定好的团圆日子。

    “爷爷,再给我们讲讲你年轻时候的事吧。”两个孙子缠着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

    看着屋外璀璨的灯火、林立的楼房,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不禁感慨:“你们现在可比我们那时候幸福多了,但要记得,幸福都是奋斗中创造的……”

    少年立志出乡关

    1942年4月,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在喀什市的一个清苦家庭出生了。

    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让阿不都拉·巴吾顿和麦然米莎·玉山江夫妇悲喜交加——喜的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诞生了;悲的是,家里又要添一副碗筷,而他们当天的晚饭还没有着落……

    阿不都拉·巴吾顿和麦然米莎·玉山江家里没田,两人都没上过学,也找不到工作,靠偶尔帮别人放牧牛羊过活。微薄的收入,常让他们一家三口吃了上顿没下顿。多亏平日里亲戚邻里的帮衬,一家人才能勉强度日。就这样,吃着百家饭,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慢慢长大了。

    小时候,不管春夏秋冬,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都穿着一套褐色衣裤,这是他最喜欢的衣服,但不是因为做工好,而是因为仅此一套。衣裳缝了补、补了缝,一层摞一层的补丁让这件衣服变得厚重且令人难堪:冬天穿不保暖,夏日穿又太热,配上“漏洞百出”的土屋,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体验到了什么叫冬冷夏炎。

    父母将这一切归咎于他们没有文化,为了不让儿子重蹈覆辙,他们决定借钱供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上学。

    一晃14年过去了。

    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品学兼优,考进了喀什市第三中学。在书海遨游的日子,让他对未来有了憧憬: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那样,父母就能顿顿吃饱饭,自己还能为国家做贡献……

    好梦由来最易醒。

    1956年,妹妹的出生,让家里的窘境更甚。添了一副新碗筷,父母的头颅便要多低下一分。

    每到学校要开学的日子,都是一家人最犯难的时候。妹妹挨饿的哭闹、母亲佝偻的身躯、父亲紧皱的眉头……这些画面深深地刻在了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的脑海里。

    初三那年,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数学考了年级第一,父亲很是骄傲,可一旁的他自己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家里的境遇,已不允许他再读下去。

    “条条大路通罗马。”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决定出去闯一闯。

    初中毕业,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联系了在外打工的叔叔,坐上了开往克拉玛依的车……

    千磨万击还坚劲

    1958年10月,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只身来到克拉玛依,正巧赶上钻井公司招人,于是,他成了保温队的一名工人。

    初来乍到的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很快发现,外出闯荡这条路并不如他想象得那般容易。

    当时的克拉玛依,极目远望,惟有平房几百间,这些房子没有通水,周围绿化寥寥,每周刮几次大风是家常便饭。

    学习电焊也让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尝到了苦头:

    当时井上的泥浆压力大,上水管线隔三差五地坏,电焊作业一旦开始,常常持续四五十个小时。16岁的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明显吃不消,长期的营养不良和高强度的劳动,让他两次晕倒在了岗位上……

    可一想到家里的父母和妹妹,他咬牙坚持着。

    一个月后,45元的工资发了下来,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将其中的25元小心翼翼地叠好,寄回了老家。那一刻,他的心里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幸福和踏实。

    “用自己劳动得来的报酬解决家里的困难,再累都值得。”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1958年10月,中国第一条输油管线——克拉玛依到独山子间的输油管线开建,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加入了这场建设会战。

    “当天下着大雨,到独山子已是凌晨4点,帐篷没法搭,我和同志们在车里坐到8点,天一放晴,就投入到了工作中……”那天让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记忆犹新。

    当时人们用“天上不见鸟,地上不长草,风吹黄沙起,石头满地跑”来形容准噶尔盆地的恶劣环境。冬季温度降到零下40摄氏度左右,夏季气温又高达40摄氏度左右,几百里地荒无人烟,生活和工业用水要用罐车从克拉玛依和独山子矿区拉来。

    当时粮食不足,6个杏子大的馒头就是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一天的干粮。

    “能吃得饱吗?”孙子们问。

    “肯定吃不饱,但也饿不死。”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笑着回忆那段难忘的时光。

    “入冬后,为了抵御严寒,我们皮帽不敢摘、大衣不敢脱,每晚穿着满身是油的工作服入睡。你看看你们现在,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多舒服。”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再次强调幸福的来之不易。

    1960年,他又被派去修建克拉玛依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水渠——百—克水渠。这条水渠全长77.5公里,为确保在严寒天气里水流畅通,混凝土浇筑的暗渠要深埋地下两米以下,9处穿山渠道,最长的有一千多米,最深的距地21米,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班组用水只能靠工地贮水的小方池。清水贵如油,谁也不敢多用。

    “我记得很清楚,一盆水,当时要分三次、用三天:早洗脸、午擦身、晚拭脚。至于洗澡,那只能是个奢望。”对于这一切的艰苦,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的解释是:先生产,后生活。

    守得云开见月明

    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慢慢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1963年,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的工资涨到了75元,他照例将大部分钱寄给父母。

    1967年7月,父亲在喀什逝世。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将母亲、妹妹及两个弟弟都接了过来,让他们在克拉玛依生活、上学。

    1980年,因工作表现突出,公司领导有意提拔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当干部。

    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觉得自己还不足以胜任那份工作,但单位看中他的人品和能力。

    两年后,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被正式任命为钻井公司劳资科的副科长,负责钻井公司14000人的职工录用、工作分配、工资分发、劳动保险、生活福利等事宜。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权力在增大,可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的原则不变。

    有一次,一名员工想调回老家,他希望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能在其中给予“方便”。他来到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的办公室,反复述说家里的难处。临走时,趁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不注意,这名员工往桌里偷偷塞了一个信封,信封里是厚厚一沓现金。

    “没困难,给钱也不办;有困难,没钱照办。”第二天,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将厚厚一沓现金连带信封悉数奉还。

    “在管理岗位任职的15年,我从未拿过群众的一针一线。”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拍着胸脯说。

    1988年,母亲去世,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选择将母亲葬在自己的第二故乡克拉玛依。

    回首在克拉玛依工作、生活的六十多年,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觉得恍如隔日,又恍如隔世。

    如今,看着繁华的克拉玛依,看着成家立业的弟弟妹妹,看着事业有成的孩子们,吾布力哈斯木·阿布都拉感觉很是幸福,而这番幸福,都是靠一点一滴奋斗出来的。

时间:2022-05-30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