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财东: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激情不减
张兆耕

    人物简历

    李财东,86岁,陕西省岗高县人。1952年,跟随所在石油师转战至玉门油矿;1956年随部队到克拉玛依油田,先后在新疆石油管理局运输处、新源钢铁厂、小车大队工作;1993年退休。

    李财东说:

    ●不管多苦多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激情,我们从未减少

    ●大家有决心,我也有信心,咱们拧成一股绳,干吧

    ●我作为共产党员,就是要打硬仗、挑重担、创纪录

    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原19军第57师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近8000名军人脱下军装,支援国家石油工业建设。

    这年8月1日,对57师全体官兵来说是个神圣的日子。那天,李财东所在的57师召开誓师大会。从此,李财东兵转工,成为一名石油工人。

    1956年,随着兰新铁路延伸到酒泉,李财东所在的石油师三团结束了玉门原油东运任务,奔赴克拉玛依,承担新的石油运输任务。

    李财东的两箱荣誉证书和奖章见证了老人辉煌的一生。

    3月7日,李财东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为克拉玛依石油运输事业建功立业的往事——

    争取机会

    当年,57师改编为石油师后,西北石油管理局安排,一个团担任钻井工程、一个团担任安装工程、一个团担任运输任务。

    我所在的三团进驻汉中,战士们听说是运输团后,高兴得活蹦乱跳。“一团钻、二团建、三团绕电线杆子转”,由于当时大多是石子路,汽车司机们编顺口溜形容电线杆就是路标,我由此与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能开上汽车,全是自己争取的。

    参军时我16岁,担任团部通讯员。因为不属于基层连队,刚开始没有把我纳入汽车驾驶员的培训行列。

    我为此还闹过小情绪。当时,团长让我去送通知,我故意不去,说:“战士们都在学汽车,为什么不让我去学?我现在也有力气。”

    “你这小同志,组织安排你干什么就干什么,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团长训斥道。

    没想到3天后,我被分到三团开始学习汽车驾驶。当时,西北石油局给我们三团配备了雪佛兰、万国、大道吉、小道吉等40多辆汽车,并请来了42名教练员。

    一个排30多人配一部汽车,每人只有很短的学习时间。“时间太宝贵了,有时候还没回过神,就到时间了。”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为了利用好时间,我们经常就地挖坑做饭,吃饭就在车上解决。3个月后,我顺利通过了考试。随后,我就加入了运送石油的运输大部队。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那时工作基本上是人歇车不歇。每次出车都是两名司机,主司机和副手,因为技术好,我一直都是主司机。

    艰难拉运

    上世纪50年代,石油大会战一个接一个。

    1957年,克拉玛依油田成立运输处,下设5个车队,汽车一队是太拖拉(捷克改装生产的一种大马力卡车)车队,我在一队第5分队担任分队长。

    1958年,正是火红的年代,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是战场。去完成一项任务就如同争取打一个胜仗一样。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打硬仗、挑重担、创纪录。

    一次,钻井单位急需5个井架,要从玉门拉运,来回行程3000多公里。任务交给了我们第5分队。在接受了简短的战前动员和临战准备后,我们迅速赶到了发货地点。

    到了发货地点我们才发现,那些井架又高又长,而且都不能分割,装在5辆太拖拉卡车上,井架头尾都要伸出车身2米多,高度离地面近5米,既超长又超宽超高。这种情况对于长途运输来说非常困难,再加上石子路凹凸不平,行驶过程中面临很多危险状况,但司机们的决心都很大。我对大家说:“大家有决心我也有信心,咱们拧成一股绳,干吧!”

    一路上,我们吃尽了苦头,车子一行驶就上下摇晃左右摆动,常有窜位现象,一偏一窜就得及时调整,否则就会出大事故。每调整一次,要把10个人全部组织起来,人推、肩拉、杠子撬、汽车拉、千斤顶。5部车每天都得折腾好几次,车开得很慢。30公里一停、20公里一站,每天起早贪黑也只能跑100多公里。每次遇到电线就得停车,清除障碍。

    我们靠着部队中“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的传统,向沿途邮电部门宣传:我们拉运的是克拉玛依油田钻井急需设备,全国人民都在支援克拉玛依,请贵单位多帮助多支持。沿途邮电部门专门派人跟车,和我们一起站在井架顶上拨开电线避免电线被挂断,一路跟到了乌鲁木齐。

    途中,我们啃大饼、喝凉水、睡驾驶室,尽管条件差、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但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经过10天的苦战,我们还是提前3天安全完成了这项艰巨的运送任务。

    创造奇迹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第5分队拖挂车争先创优的事。

    1958年,运输一队进了80辆拖车,这些拖车让我们第5分队掀起了带拖挂,多拉快跑的热潮。第5分队主要的运输车辆是太拖拉大车,这种大车马力大,且有3个过桥,可以较好地解决拖车牵引问题,再挂上加力挡,最多时能带五六个拖挂。

    我们汽车一队第5分队是全矿的青年突击分队,大家谁也不甘示弱。当时,我带着4个拖挂经常到和什托洛盖拉煤,煤矿调度都叫我“小火车司机”,我感到特别自豪。

    后来,运输处在玉门召开运输会议时,有一个司机创造了车吨日产上万吨公里的纪录。这个消息对我的触动很大。回来后,在车队副队长齐敬和老战友林本棋的帮助下,我驾驶10吨大车挂了12个5吨拖挂,载重70吨,由独山子到百口泉,当天又带上3个拖挂到煤矿拉煤返回克拉玛依,创造了日产14350吨公里的纪录。

    将汽车实现“列车化”,在当时的条件下,创造了全疆乃至全国汽车运输战线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我因这次争先创优出了名,还接受了《新疆日报》记者的采访。

    我们第5分队从1958年成立,到1960年一直保持着“先进突击分队”的荣誉称号,先后获得过8面锦旗。

    1960年4月,我被推荐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并光荣地见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其他领导,“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曾激励着多少石油人砥砺前行。不管多苦多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激情,我们从未减少。

    最初我一个人来到克拉玛依,现在我家有12口人了,我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全都在石油战线工作。

    来克拉玛依60多年,我这一辈子虽然辛苦,但是苦尽甘来,晚年生活非常幸福,我从心里感恩党的培养和关怀。希望克拉玛依的明天更美好!

时间:2022-03-10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