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蔚:来克拉玛依,我从未后悔
刘哲

    人物简历

    李文蔚,87岁,1957年中学毕业,195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报名参加油田建设。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工作期间,当过商店营业员,干过女工和工会工作。1990年,李文蔚从市商业局退休。

    李文蔚说:

    ●戈壁上,除了帐篷、木板房,就是地窝子,条件十分艰苦,但我感觉到所有人都充满了热情

    ●虽然心里直打鼓,但转念一想,我是最熟悉商品的人,我有责任完成好这项任务

    ●我到克拉玛依都快60年了,回想当初,艰苦时流过泪;艰难时缩过头,但我都挺过来了

    结实的木床、皮质折叠椅、印有颐和园图案的梳妆镜……房间看上去干净整齐又充满了年代感,这便是李文蔚的家。

    “60年前那份勇敢、执着与理想,直到现在回想起来,依旧让我热血沸腾。”李文蔚说,正是那份执着和理想,引导自己来到了克拉玛依,也让她的一生拥有了那段难忘的经历。

    上月初,这位耄耋老人向本报记者讲述了在克拉玛依度过的燃情岁月。

    初到新疆干劲足

    1959年8月,在“全国支援克拉玛依”的号召下,我自愿报名来到克拉玛依。

    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和亲人。从鱼米之乡的江苏出发,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终于来到了新疆克拉玛依。

    出发前,我在家翻箱倒柜,却始终没能找出一件像样的衣服,装进行囊的是仅有的几本书。这几本书是我在村里当文化站站长和村团支部书记时,为了多识几个字,省吃俭用买来的。除了书,我还装了几块粗布。出发那天早上,母亲把家里仅剩的几颗鸡蛋和一点大米也装进了我的包袱,一边装一边念叨:安心建设边疆,日子好了别忘了家……

    就这样,我在泪水中离开了家,踏上了开发建设新疆大油田的征途。

    没想到,这一离开,就是一辈子。

    在这趟开往新疆的火车上,全是响应国家号召的年轻人,他们说着四川话、上海话、河南话、安徽话……车厢里异常热闹,大家说着各自家乡的事儿,不知不觉中火车就进了甘肃。后来,大家陆续在酒泉、嘉峪关、玉门、哈密下了车,而我来到了克拉玛依。

    那时,克拉玛依名气很响,都上了《人民日报》,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我一想到这些,心里就特别激动和自豪。

    到了我才发现,这里竟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放眼望去,戈壁滩上帐篷挨着帐篷,木板房挨着木板房,还有很多人住在地窝子里,条件艰苦,但我感觉所有人都浑身充满了热情,我也变得干劲十足了。

    售货也要讲技巧

    20平方米的平房里摆着一排陈列柜,墙边放着3个大立柜,柜子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有食品、布匹、五金、鞋帽等。在1964年,这间平房可是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处唯一的商店。在这里,我一干就是10年。

    记得当时,每天我都会早早来到商店,先把柜台、货品仔细擦拭一遍。

    因为这里紧靠戈壁滩,风沙很大,只要一天不擦,商品上就会落一层土,尤其是布匹,如果灰尘积久了,颜色也就不鲜艳了。我拿着鸡毛掸子,掸掸这块布上的灰;拿着干抹布,擦擦那个五金件儿……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要知道,这些都是石油工人们经常来买的东西。

    通常情况下,我的擦拭工作还没结束,工友们便来购物了。

    “麻烦给我拿个脸盆。”

    “你好,我要一支两分钱的铅笔,一把三分钱的尺子,还有削铅笔的小刀也拿一个。”

    “请问这里有粗一点的针吗?我的鞋子破了,想要缝一下。”

    ……

    虽然店里有两三名售货员,但顾客多的时候,还是有些忙不过来。我们一会拿货,一会要算账,还要找钱。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我和另一名营业员商量好,分别站在柜台的两边,牢记各种商品的位置和价格,顾客来购物时,谁方便取哪件货品,就由谁来负责备货。这样做效率确实提高了不少。

    相对日用品的走俏,也有一些大宗商品并不好卖。比如放在立柜最上面的那台两档调节的电风扇,就是好几年都没有卖出去的货品。

    有一年三伏天,商店里来了一个满脸油渍的工人,他在柜台前晃来晃去,却一直不作声。我便问他需要什么,他这才有些不好意思地开了口。原来,那天是他女儿的生日,他想买这台风扇给女儿当做生日礼物,但钱不够,他便问我:“这台风扇放了好久了,能不能便宜一点卖给我?”

    我想,风扇放这么久也没人买,刚好他需要,于是赶紧找主任商量,主任也同意了。当这名顾客抱着风扇连声向我道谢时,我觉得很开心。

    还有一次,商店里的客人很多,问这个要那个的,加上天气炎热,我在收账时因为疏忽多收了顾客2分钱,很快就被我自己发现了,我赶紧追了出去,跑了很远才追到那名顾客,把少找的钱交还到了他手上。吸取了这次教训,以后收钱时我就更加仔细,再也没有算错账。

    单枪匹马找原料

    在日用杂品柜台,卖得最好的要数锅碗瓢盆了。

    印象最深的是暖壶,从竹皮的到铁皮的,样子越来越漂亮。只要有人结婚,工友、邻里便会凑份子送新人两个脸盆和一对暖壶做礼物。

    那时,最实用的商品是肥皂。一块肥皂5毛钱,长条儿形状,浅咖色,一块可以用2到3个月。

    别小看这么一块肥皂,在那时它可是个“宝贝”。

    那是1975年6月的一天,我接到组织安排,到克拉玛依城区新成立的肥皂厂上班。一上岗,我就接了件棘手的活。“李文蔚,俺们厂里急需制肥皂的材料,你抓紧时间赶紧去兰州把原材料带回来。”上班的第一周,领导给我派了活儿。

    “兰州?”我一听就有点慌,这么重要的任务,我能完成吗?

    虽然心里打鼓,但转念一想,我是最熟悉商品的人,我有责任完成好。丈夫得知我要去兰州,往我包里装了20个馒头和五六个大馕,他说:“你这一去,估计得十天半个月,路上万一没吃的,这些还能应个急。”可我怕沉,临走前悄悄拿出去几个馒头。

    那时的火车只有硬座,人挤人,人挨人,连过道里也满是人和行李,要想走几步都困难。坐在车里,闷热难耐,我就把毛巾搭在脖子上不住地擦汗。肚子饿了,我就从包里掏出馒头、馕,就着咸菜,感觉特别好吃。

    坐了60多个小时的火车,我终于到了兰州炼油厂,很快拿上了原材料。当我看到第一块热腾腾的肥皂生产出来时,我激动得竟流出了眼泪。

    现在,我们有了洗衣粉、洗衣液,家家户户用上了洗衣机,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我也搬了多次家,从平房到楼房,再到现在住的大户型,生活越来越幸福。

    屈指一算,我到克拉玛依都60多年了,回想当初,艰苦时流过泪;遇到困难时缩过头,但是,我都挺过来了。

    我这一辈子,没白活。选择来克拉玛依,我也从不后悔。

时间:2022-01-18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