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亮:建设这里,守护这里
维妮拉·阿不力孜

    人物简历

    李子亮,出生于1941年,今年80岁,湖南祁东县人。1958年参加工作,1962年11月到克拉玛依,先后在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原克拉玛依炼油厂)、克拉玛依市第十四小学工作,1997年退休。

    李子亮说:

    ●住进地窝子的第一个晚上,室外气温零下30℃,外面大风呼呼地刮,屋子内小风乱窜,我穿着棉衣棉裤,盖了两层棉被,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整夜无法入睡。

    ●卸第五十袋水泥的时候,我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我实在太渴了,捧起地上的雪往嘴里送。雪水浸润了我干燥的喉咙和嘴唇,冰冰凉凉的……稍事休息后,我继续扛水泥袋。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疲惫不堪的我们终于将粪便块全部装上拖拉机,送到附近的农场。那天,我们不仅错过了打开水的时间,只能用冷水洗脸、洗衣服,也错过了食堂开饭的时间,“大年三十到食堂吃顿好的”的愿望落空了。

    一转眼,李子亮已经在克拉玛依工作生活了近60年,见证了克拉玛依从没有草、没有树,连鸟儿也不飞的地方,变成了绿树成荫、交通便利的文明城市,他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高兴。自豪的是,他参与了这座城市的建设;高兴的是,这里变成了宜居城市。

    近日,本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李子亮,他讲述了和同事艰苦创业时那些难忘的经历。他说——

    水里竟有油气味

    1962年11月5日,我和伙伴们坐上帆布蓬的卡车,走了两天两夜的土路,从新源县钢铁厂来到了克拉玛依炼油厂。

    一下车,满眼望去一片“戈壁黄”,没有一棵树一点绿意,刺骨的寒风,像针一样扎进皮肤……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了来之前朋友对我说的这句话:“克拉玛依是个连鸟儿都不飞的戈壁滩,冬天特别冷。”

    很快,我们被安排进了“宿舍”。

    这“宿舍”就是如今大家在克拉玛依博物馆看到的地窝子,但当时我们住的地窝子的条件可比大家看到的还差。

    当年的地窝子,一间可住12个人,床是用泥土砌成的,左右各一排,每排睡6个人。为了保暖,地窝子的门上挂着厚厚的棉布门帘,用来遮挡风雪;地窝子里的铁炉子除了可以用来烧水,还可以当取暖器,让屋里暖和一点。

    住进地窝子的第一个晚上,室外气温零下30℃,外面大风呼呼地刮,屋子内小风乱窜,我穿着棉衣棉裤,盖了两层棉被,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整夜无法入睡。

    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二天早上,风停了,太阳升起来了,暖和了很多。我想洗把脸,可是洗脸桶里空空如也,我只好和舍友一起去挑水。

    当时,整个炼油厂厂区只有一个接水的井口,离我们住的地方有200米远。也许有的人会说200米不算远,但是在那个条件艰苦、气候恶劣的年代,冬天出去挑一趟水回来,我的手脚就能被冻麻木。

    “肩挑手提的,还这么冷,真是太苦了。”我跟舍友抱怨起来。

    “这不算辛苦,等你慢慢习惯就好了。”看着我那双被冻得红肿的手,舍友给我端上一杯热水。

    我刚喝了一口,立马就吐出来了,这水是什么味啊?我问舍友:“水是不是有股怪味?”

    “你说的怪味是油气味。这里没有干净的水桶,我们都是把油田生产用完的油气桶回收洗干净以后当水桶用,所以水会有一股油气味……”舍友这样解释道。末了,他再次强调了那句话:“等你慢慢习惯就好了……”

    想着发糕干劲足

    舍友说得对,肩挑手提、挨冻都不算辛苦。

    来克拉玛依之后,我被分配到炼油厂材料库,主要负责把水泥、钢管、红砖等生产材料从市区供应站运到炼油厂材料库,再从材料库送到生产车间。

    1962年12月初,我才到材料库不久,炼油厂拉来了800袋水泥,我和同事当天必须把这些水泥卸完。

    当时,材料库只有我和另外两个伙伴,我们粗算了一下,平均每人至少要装卸266袋。一袋水泥重50公斤,天空还飘着鹅毛大雪,我们得干到什么时候?

    1袋、10袋、20袋、30袋……卸到第五十袋的时候,我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一屁股瘫坐在了地上。

    我实在太渴了,捧起地上的雪往嘴里送。雪水浸润了我干燥的喉咙和嘴唇,冰冰凉凉的……稍事休息后,我继续扛水泥。

    当活儿干到一半的时候,风雪越来越大,我们几个大声咳起来。实在冷得受不了了,有同伴提议去材料库暖暖身子再回来干。

    到了暖和的材料库,我们才发现,大家的脸上、身上全是水泥灰。因为没有戴口罩,水泥灰随着呼吸进入了身体,我们才会不停地咳嗽。

    为了相互鼓劲,我们每卸一袋水泥,就报一个数字。就在我们又饿又冷时,带队路过的厂长大声喊了一句:“同志们,加油啊,晚上食堂有好吃的,玉米发糕。”

    听到晚上能吃上玉米发糕,我们又充满了干劲儿:“晚上有好吃的,赶紧干完活儿去抢发糕!”就这样,我们咬着牙,终于把800袋水泥卸完了。

    后来,经过多次磨炼,搬卸几百袋甚至上千袋水泥对我们来说,都是小事情了。

    搬运工这项工作,我一干就是10多年,装卸搬运了多少袋水泥、多少吨钢铁、多少吨化工材料,已经数不清了。

    大年三十挖厕所

    那些年,一到冬天,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烦恼,那就是“厕所活儿”。

    1963年1月24日,大年三十,我干完厂里的活儿准备回地窝子的时候,厂长喊了一句:“厕所的粪便堆积成山了,大家赶快到厕所集合,清理粪便!”

    “难道这里没有专人清理厕所?”我很诧异地问。

    厂长解释说:“清理厕所是大家的事,每名员工都要参加。”

    于是,我们拿上铁锹、十字镐等工具来到厕所。

    到了厕所,我们发现粪便冻在一起堆成了小山。从没见过这场面的我们,面面相觑,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先用十字镐挖开,再用铁锹铲出来。”说完,厂长带头跳进两米深的厕所粪池。粪便山被一点一点地挖开,一股股臭味散发出来……

    就这样,在臭气熏天的深坑里,大家挖的挖,铲的铲,不断有粪点溅到身上、手上、脸上……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疲惫不堪的我们终于将粪便块全部装上拖拉机,送到附近的农场。

    那天,我们不仅错过了打开水的时间,只能用冷水洗脸、洗衣服,也错过了食堂开饭的时间,“大年三十到食堂吃顿好的”的愿望落空了。

    直到1970年,克拉玛依开始建设水冲式厕所,我们才不用干清理厕所的活儿了。

    后来,随着克拉玛依油田的发展,这里种了树,修了公路,盖起了楼房,兴建了商场、公园、医院和学校,那些脏活儿、苦活儿、累活儿渐渐少了。

    如今,我已在克拉玛依工作生活了近60年,现在的克拉玛依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碧水穿城,生活在这里,我觉得很幸福、很骄傲,因为我们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也是这座城市的守护者。

时间:2021-12-14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