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在前】阻断的是病毒 给予的是关爱——市中心医院医学观察区医护人员“战疫”小记

市中心医院集中医学观察室的医护人员穿着全套防护用具。图片由市中心医院提供

  本报记者 刘红艳 通讯员 王园媛

  连日来,市中心医院的医务人员夜以继日全力防控疫情。而作为疫情防控战线中可能与病毒接触最直接、危险也最大的医学观察区,又是一番什么情景?那里的医护人员每天的工作日常又是什么样的呢?

  “虽然见不到家人、朋友,但这里的医护人员对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让我觉得,即使不能在家,这里也有着浓浓的关爱。”2月6日,市中心医院医学观察区住留人员高天(化名)说。

  一日三餐 悉心调配

  截至目前,入住中心医院医学观察区的人大部分没有明显症状,但或有内地接触史、或有症状但没有明显接触史。其中一两位重病患者,也是由于基础病傍身,与疫情关系不大。但为了疫情防控需要,他们必须在医院进行集中医学观察。所以,这样一来,他们的生活起居就只能由医护人员帮助解决。

  “这本就是一项繁琐、细碎的工作,而当个体需求相对集中、差异性又较大时,就让我们有些猝不及防了。”护士李少璐说。

  每天早晨8时30分,李少璐就开始为医学观察区的住留人员分发早餐了。这天,她发放的七八份早餐中,没有一份是完全一样的。

  “有人喜欢吃豆腐脑,有人想喝豆浆,有人不吃香菜,还有人爱吃酱油……每个人的需求,我们都要一一考虑。”

  李少璐说,她从没想过,在这样的特殊“战疫”时期,解决病患生活需求,尤其是一日三餐,居然成了他们每天都要头疼的问题。

  患者陈红(化名)对许多食物包括牛奶、鸡蛋甚至大米都过敏,因此,医院必须要周详考虑,制定特殊的餐饮方案。于是,护士长何莉联系了医院后勤餐饮负责人宋新莉。当听到如此这般的“过敏源”时,宋新莉不禁头皮一阵发麻。

  “现在食堂工作人员有限,如果每顿饭都要单独给她开‘小灶’,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宋新莉觉得太难了。但病患需求无小事,经过多方沟通和不断协调,最后,食堂决定,在每日的食谱中,多做一道陈红不会过敏的菜品。

  陈红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但这个并不算最难的,最让医护人员感到头疼的是有着多项基础病、肝肾功能不太好的努尔(化名)老人的餐饮问题。

  “老人不能吃盐,不能吃油腻,还需要低蛋白饮食。”何莉对每个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正值特殊时期,食堂的菜品要供应全院患者及医护人员,如果说陈红的问题多加一道菜就可以解决了,但努尔老人的情况又该如何解决呢?

  “菜都是一个锅里炒出来的,我总不能让大家陪着一个病人都不吃盐吧?”这一次,食堂大师傅真的为了难,“难道要用单独的锅灶为她一个人炒菜?”

  “特殊时期,特殊情况就要特殊对待。既然住在我们医院,我们就必须想办法解决。”院方领导做出了这样的批示。

  于是,医院食堂就担下了一个新任务——每天单独给努尔老人做饭。

  不论是陈红还是努尔老人,她们可能无法知道这段时间医院为她们付出了多少努力,但每天送到嘴边不断变化的菜品、符合他们个人情况的个性餐食,让她们的脸上时常露出一抹舒心的笑容。

  抢救病患 舍生忘死

  护士长陈芝红是ICU重症护理专业学科出身,已经有二十多年的从业经历。她经验丰富,作风干练。这次,她主动要求到防疫一线,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在作战现场,一度出现了可怕的“濒死感”。

  “从业这么多年,我万万没有想到的,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至今想来,李芝红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李芝红所在的病区有一位重症患者,该患者在疫情发生前就因病入院。但疫情发生期间,从内地回来的亲戚来医院看望过他。虽然经过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试剂检测,结果都为阴性,但考虑到该患者病情严重,院方决定还是把他暂留医学观察区进行救治。

  “那天,在检测结果还没出来前,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当时我们来不及多想,都冲进病房去抢救他。厚重的防护服、双层口罩、眼罩……在那种极度紧张的氛围下,有一瞬间,由于连日的劳累、高强度的工作,一时间我感觉自己喘不上气了,胸闷气短,人一下子虚脱了,濒死的感觉就在那时出现了……”

  回想那一天的场景,李芝红仍有些后怕。

  “我立即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还好,在同事的帮助下,那种感觉很快过去了。但那一刻,我真的害怕了。”李芝红说,“如果那天检测结果显示的是阳性,那么,那一天冲进病房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将会承受多大的风险,真的不敢想像……”

  采血输液 考验严酷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医护人员必须穿着厚重笨拙的防护装备,除了身体感到负累不堪、闷热难耐外,在护目镜和双层手套的保护下,即使平日里护士们轻车熟路的护理操作,也会变得异常困难。

  因为,护目镜起雾前,护士们还能看到一丝血管的走向,一旦护目镜完全起雾,血管就完全看不见了。这时,就需要她们用戴着双层手套的双手,凭着经验和感觉去找血管,这是当前特殊情况下医护人员们面临的严酷挑战和极大考验。

  “工作二十多年,现在居然被静脉采血和静脉输液看似最简单的操作给难住……”李芝红说。

  每次静脉采血或输液时,李芝红都会一边轻言细语安慰患者,平复他们的紧张情绪,一边暗暗给自己鼓劲打气:一定要准确无误,决不能出现扎穿、扎错和多次抽血的失误,否则,患者们会对我们失望,失去信心的……

  这段时间,每一次准备扎针前,李芝红都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脏砰砰跳动的声音,而每当她采血或输液一次成功时,她都会长舒一口气。只有到那时,她才恍然发现,此时的她,已是大汗淋漓,浑身湿透。

  这段时间,中心医院医学观察区的入住人员都心态平静,不焦不躁,这与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有医护人员都是面带微笑,亲近待人,让我心里感到特别踏实。”患者王磊(化名)说。

  舍家为国 人生“高光”

  从接到疫情通知至今,已经有十多天了。这段时间,对于市中心医院呼吸科主任陈燕来说,每天都是连轴转。

  陈燕是我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组长,也是市中心医院专家治疗组组长,无论是制定传染性疾病的工作流程,还是面对患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她都要全盘考虑。只要一进入医学观察区,她不是上下联络沟通,就是不断和医生分析病情、交代注意事项,要么就是不停地打电话,一遍又一遍询问患者细节,然后赶紧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转眼就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再看陈燕,她还在低头忙碌。

  市中心医院宣传科干事几次想要采访她,都被她冷静拒绝了。

  “工作都是大家做的,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但只要病人需要、专业需要、国家需要,我肯定会站在最前线的。”几句话,陈燕就把宣传干事挡了回去。

  与陈燕的冷静内敛相比,年轻护士文倩、高蕾就显得感性多了。她们都初为人母,孩子不过一岁多,但这次也都主动参战,来到疫情防护的最前线。

  已经一个多星期没有回过家了,要说不想孩子,那肯定是假的。

  “但只要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进入观察区,我们眼里就只有病患,心里就只有工作,其他的什么都不会再去想。”高蕾说。

  然而,当卸下身上的重负,孩子就撞进了她们心里,但即使这样,她们也常常不敢接家里的电话,害怕与孩子视频通话。

  “因为一看到孩子,眼泪就会不争气地流下来……”高蕾说,“但我不后悔,因为,使命大于天。职业生涯中能参与这样一次战役,我觉得很光荣。”

  这段时间,也是介入科护士李霞的“高光时刻”。虽然两个双胞胎儿子尚年幼,但李霞还是毅然参战。

  “要说困难,谁家都有,但是我知道,有国才有家,现在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必须听从召唤,一定打赢这场战役。”李霞说。

  这个世界,总要有人负重前行,这座城市,总要有人坚守奉献。参加防疫的医护人员都是普通人,他们没有特异功能,更不会百毒不侵,但他们知道,既然穿上这身白衣,就必须要做守护百姓生命安全的最美“逆行者”。

时间:2020-02-11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