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一线飘扬】许爱玲:抗疫是我的使命

本报记者 陈晓丹

  最近一段时间,54岁的许爱玲每天晚上都要和远在国外读研究生的孩子视频通话,“汇报”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1月25日,市第三人民医院(乌尔禾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及医学观察病房正式启用,成为了乌尔禾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主战场。作为该院护理部临时负责人的许爱玲无疑成为了主要“战斗”成员之一,培训医护人员、划分院内区域、协调设备配置、分工统筹等重要工作全都落在了她的身上。

  她说:“我在医院工作36年了,更是一名党龄30年的党员。我非常清楚,目前做好抗疫工作就是我的职责和使命。”

  “我知道任务的紧迫性”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许爱玲很早就关注了此次疫情的相关情况。

  “从1月22日开始,全国各地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报道不断增多,为了做好准备提前应对,我在1月22日下午就组织了全院医、技、护、机关、后勤人员进行了发热病人就诊流程的现场培训,目的是让全院人员都重视这次疫情的危害,让医院所有人员熟知发热病人的就诊流程,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保证患者能快速就诊。”

  据悉,市第三人民医院(乌尔禾人民医院)于2019年11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医护人员都缺乏院内感染防护经验,特别是与发热门诊和医学观察室相关工作的经验更是如此。作为市第二人民医院派驻乌尔禾区负责医疗联合体工作的许爱玲,主动承担起了组建发热门诊和医学观察病房的任务。

  在发热门诊和医学观察室的建立过程中,缺乏经验、流程不规范等问题都是造成院内感染的最大隐患。时间紧迫,大战在即,要在短期内顺利完成组建工作,这让许爱玲有点手忙脚乱。

  “刚开始确实没头绪,但我知道这个任务的紧迫性。当下,没什么比规范发热门诊和医学观察病房更重要的事。”

  1月23日至25日,她和同事团结一致、共同奋战,做好了场地清理、设备调配、人员排班、标识张贴、房间消毒等每一件大小事宜。

  为了预防和减少交叉感染,她及时从急诊科调出一半护士前往发热门诊和医学观察病房,连轴转了三天,完善了发热门诊的内部仪器和留观室的配套设施,22个医学观察病房也初步成形。

  “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发热门诊运转正常平稳后,许爱玲每天早上九时就到岗,一直到晚上十二时以后才回到医院内的宿舍。同事在工作运行中遇到问题,随时都会致电她请教,因此,许爱玲基本处于24小时在线的状态。

  “在别人眼中,我们是高风险、高强度的临床一线工作者,这意味着我们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当然,压力也大。但是,这段日子里,也发生了很多让我难忘的事情。”许爱玲说,“我身边的那些年轻医护人员,在医院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没有计较、没有抱怨,每天加班加点默默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有些同事忙得连饭都来不及吃,如果他们的父母看到这种场景,一定会很心疼的。”

  进入发热门诊、医学观察病区工作要穿着防护服、戴护目镜。许爱玲原本就戴眼镜,再戴上护目镜,镜片很快就会被雾气蒙住,非常影响工作;穿一天防护服,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工作的强度和难度都是平时的好几倍。

  医院里有些年轻医护人员是第一次参与一线疫情防控工作,经验不足。为了让他们尽快成长,许爱玲总是耐心传授,工作中还不断为大家鼓劲。

  高强度的工作自然也让家人很担心。

  最开始,她的孩子只是在微信中提醒她,一定要做好防护。随着全国各地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孩子每天都要跟她视频通话才能放心。

  许爱玲还有一个特殊难题——她84岁的父亲因癌症才做过手术,现在体质较差,甚至被送进了急诊科,家人普遍非常紧张,希望她能回去一趟。但考虑到当前工作的紧迫性,她没有告诉同事也没有选择回去,只能在每天下班后打电话给家人,询问父亲的病情。

  “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很多,但此时此刻最需要我的是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许爱玲说,每一场特殊的战役,都需要一群特殊的“战士”。“作为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沿阵地,要时刻做好舍小我、保大家的准备,用坚韧的意志赢得最终的胜利。”

时间:2020-02-10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