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没有少
李 翔 蔡晓青 高丽媛

    这是两个相当于满分的“0”。

    一个是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截至2月29日,我市确诊病例为“0”。

    另一个是因我市采取严密防控措施而耽误独居老人、孕产妇、急重症患者等特殊市民基本生活、就医购药的情况为“0”。

    相比前一个“0”的众人皆知,后一个“0”大家未必了解,也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2月4日,我市做出了居民统一居家休息的安排。26天来,我市在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做到了对全体市民特别是处于特殊状态中的市民的周到关爱,工作没有偏废。

    特殊市民的特殊难题全部得到了较好解决,一个都没有少。

    “药续上了”

    “只剩6片了?”2月18日12时许,白碱滩区田园小区居民周春玲正在给瘫痪的老伴王有仁翻找治疗前列腺疾病的药爱普列特。

    她翻遍了平时存放药品的盒子,又问了问女儿,发现剩下的药只够老伴吃3天了。

    周春玲急了,由于疫情防控来得突然,她没来得及给老伴备够药品。若是断药了,王有仁随时可能出现尿失禁。

    这时,周春玲听到了敲门声,社区关爱联络员王艺璇送菜来了。

    “小王,能不能麻烦你个事?”周春玲接过蔬菜,对王艺璇说了缺药的情况。

    王艺璇掏出手机给药盒拍照,随即打电话给社区医疗保障组负责人闫东玲。

    “咱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这种药,我都是去市中心医院开的。”周春玲有些着急。

    “您别担心,我们会想办法的。”王艺璇宽慰她。

    确认只有市中心医院才有这种药之后,闫东玲将情况反映给金龙镇街道办事处。

    “白碱滩区往返市区的道路实行交通管制。”闫东玲说,“但是社区患慢性病的老年居民多,每天都有开药需求,需要上级帮忙沟通协调。”

    经过街道办多方协调,2月20日上午,闫东玲与需要透析的居民乘坐统一调配的车辆前往市中心医院。

    当晚,3盒爱普列特及时送到周春玲手里。她凑到王有仁的耳边说:“老伴,药续上了,够用半个月。”

    “我很满意”

    “哇……”2月19日凌晨,随着一声啼哭,市区风云小区居民周喜花在市人民医院顺利生下一名男婴。

    看着孩子稚嫩可爱的面庞,想想15天前的担心,精疲力尽的她欣慰地笑了。

    2月4日下午,周喜花挺着大肚子,透过窗户看看空空荡荡的小区,坐立不安地在客厅里来回踱步。

    “离预产期还有二十多天,出租车、公交车都停了,到时产检怎么办?入院怎么办?”她喃喃自语道。

    丈夫董浩坐在一旁,底气不足地回了句:“总会有办法吧。”

    这时,社区关爱联络员李飞飞打来了电话,夫妇俩舒展开了眉头。

    风云小区年轻居民较多,目前有孕产妇19人。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社区要求每位关爱联络员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孕产妇等特殊市民每天联系3次,确保他们能得到及时帮助。

    “用车是基本需求,社区可以帮你们解决。”李飞飞明确告诉董浩。

    2月17日,董浩带着周喜花,第一次坐上社区安排的车辆到医院产检,来去顺利。

    从周喜花18日入院,到21日出院,再到24日接回治愈黄疸的孩子,李飞飞共为他们协调用车5次。

    在周喜花生产前,李飞飞还多次帮他们代购食品、孕婴用品。“对社区的服务,我很满意。”董浩说。

    “我马上到”

    2月21日23时30分,独山子区美好佳苑小区居民张凤兰突感胸闷不适。她测量血压后发现:高压180mmhg。

    75岁的张凤兰有些害怕,她立即拿起手机,向独山子区民政局服务基层干部姜同基求救。

    姜同基看到手机屏幕上张凤兰的名字,心里“咯噔”一下。

    “小姜,我血压头回这么高……”

    “您别急,我马上到!”

    姜同基挂掉电话,抓起羽绒服就往外冲,一路小跑往张凤兰家中赶,同时拨打了120。

    救护车很快赶到,姜同基陪老人一同前往医院。

    “大夫,老人没有高血压病史,血压高会不会是这两天便秘引起的?”姜同基给医生提供的信息,是他每天上门服务时了解到的。

    好在张凤兰没有大碍,注射降压药后,血压恢复了正常。

    姜同基联系社区车辆将老人送回家时,已过凌晨3时。

    居民居家休息期间,美好佳苑社区为辖区独居老人制定了一对一服务工作法:9位独居老人,分别由9位服务基层干部提供专人服务。

    一对一服务,除了上门测量体温、帮忙采购生活必需品、运送垃圾、买药送医等,还体现在一个细节中——

    9位服务基层干部在所服务老人的老人机上都设置了“一键呼叫”。老人只要长按手机键盘上的数字“1”,就能很快联系到自己。

    张凤兰拨打姜同基电话时,用的正是“一键呼叫”。

    “幸亏有你”

    2月24日13时35分,张美华家的门被人用钥匙打开。随后,一位带着口罩的女士提着一个大塑料袋进了家门。她胳膊上的“青年突击队”红袖章格外显眼。

    “丫头又来啦!”张美华招呼着站起身来。

    “阿姨,您别起来。我带了丸子汤,里面还加了您爱吃的鸡蛋。”“红袖章”走进厨房忙活起来。

    张美华是市区向阳北小区的一位独居老人,今年88岁。虽然“红袖章”已经送了好几天饭了,可张美华还是叫不上她的名字。

    “阿姨,我是金锐啊,咱社区‘访惠聚’工作队的……”她和老人拉起了家常。

    疫情防控期间,向阳北社区梳理出辖区内30位独居老人给予特殊照顾,张美华是困难最多的一位。她患有糖尿病,还有些耳背。

    工作队本打算联系老人唯一的儿子吴兵把老人接过去住,但吴兵夫妇分别是警察和医生,都在抗疫一线奋战。

    于是,工作队每天与老人联系3次,队长金锐承担起了给老人做饭、送饭、收拾房子等工作。

    出于安全考虑,金锐还带着老人家中的钥匙,敲不开门时就自己开门。

    “幸亏有你,小金妹妹,不然我真不知该咋办了!”吴兵向金锐致电感谢时激动地说。

    看到陌生的“红袖章”变成了悉心照顾自己的“临时女儿”,张美华硬塞给金锐300元钱表达谢意。金锐离开时,悄悄将钱放到了餐桌上。

    “小程很好”

    2月25日14时许,市区油南红光社区关爱联络员程建乐第六次陪刘玉娥去市中心医院做透析。

    刘玉娥是该小区居民,今年80岁,患有尿毒症,每周必须透析两次。

    女儿曾新萍家住园林小区。居家休息措施执行当晚,她差点失眠。如何给母亲做透析成了她最大的心病,“家中保姆要时刻照看90岁的父亲,也无法离开。怎么办?”

    “接送老人透析的事交给我了。”第二天,程建乐给曾新萍打了包票。

    他记着社区的要求:对特殊市民的送医必须保障。

    曾新萍还是不放心。

    2月7日,程建乐第一次陪送老人透析前,她又是电话提醒,又是微信提示。程建乐一一照办。

    2月11日,老人第二次透析后,她打电话给母亲问程建乐服务好不好。老人回答:“很好,小程很好。”

    每次“抽检”,程建乐都能得“高分”。曾新萍的顾虑彻底消除了。

    第六次透析时,程建乐早已驾轻就熟。他帮老人称重、测量血压后,把她扶到透析室的病床上,帮她脱去外衣裤,盖好被子,方才离开。

    一次透析需要4个小时。4个小时后,他又准时赶回医院,“奶奶,我来接您了。”

    穿衣服前,程建乐先给老人穿上袜子。老人腿使不上劲,他就先把棉裤裤腿套在自己右臂上,一手轻轻抓住老人的脚,一手将裤腿往上拽。

    给老人穿好旅游鞋后,他把老人从床上缓缓抱起,让她站在床边,紧接着帮她提好棉裤,穿上羽绒服,戴上帽子。

    旁边的患者还以为程建乐是老人的亲孙子。

    和刘玉娥一样,二十多天来,油南红光社区的另3名尿毒症患者也都顺利做了透析。

    这样的故事在克拉玛依并不是只有这几个,而是一种普遍存在。

    在实行居民居家休息的方案中,市委市政府明确把“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心关爱”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做了细致安排。通过全市各社区和相关单位的具体落实,我市特殊市民的困难得到了及时高效的解决。

    是的,我市特殊市民在严防严控疫情的特殊日子里得到了比较周到的帮助,一个都没有少!

时间:2020-03-01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