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我心安
——记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九公里大队民警王海燕
刘红艳

    2月6凌晨5时左右,王海燕的手机响了。接通电话,只简单问了两句,他便从小拐检查站执勤点的椅子上站了起来,登上警务巡逻车,驶上217国道,随即开启了一次“夜间护送”之行。

    这已经是这天晚上王海燕第三次执行车辆护送任务了。

    执行一次任务,来回一趟少说也有150公里。王海燕估摸着,等他送完这趟差不多也快天亮了。

    护送一段 暖心全程

    王海燕是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九公里大队的一位民警。大年三十晚上,他和同事到小拐检查站执勤,至今没有回过家。

    那里是我市的“南大门”,是我市阻断疫情传播的首道防线之一。

    从接到任务的那天起,王海燕就和他的巡逻车每天奔忙在201省道和217国道上。

    2月1日晚上,天快黑时,一辆私家小轿车经过检查站。王海燕照例上前检查询问,原来车主要着急回塔城。

    “我护送你一段吧。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前面的路你可能不熟悉,我送你一段,你更安全一些,我也安心一些。”王海燕说完,便登上了巡逻车。

    一路护送,来到高速路口时,王海燕把车靠边停下,那位车主紧跟着也下了车,一个劲地儿对他说“谢谢”。

    一个多小时后,等王海燕执行完护送任务,回到检查站时,早已过了饭点。他又习惯性地从抽屉里拿出一袋方便面。在这个特殊时期,王海燕觉得吃泡面最省事。

    为民服务 责任在心

    2月6日23时左右,王海燕执行完高速公路护送任务返回检查站时,发现了情况——高速路上,居然走着一个人。

    “都这么晚了,路上怎么会有人?”王海燕立即警觉起来。

    当巡逻车驶近一些,王海燕注意到,那人背着一个蛇皮袋,一边走,还在一边打电话。随后,他停车叫住那人,上前询问。

    原来,那是一位来克务工人员。在乌鲁木齐下火车后,他搭乘了一辆出租车,打算返回克拉玛依。可是,车在红浅检查站时被劝返,他下了车,徒步往克拉玛依走。遇到王海燕时,他已经走了近两个小时。

    拉他,还是不拉?

    “拉上他,无疑可能会给我的健康安全带来巨大风险。如果不拉,他进了市区,就有可能把健康隐患放进了市区,就是我们工作做得不到位。再说,冰天雪地里,万一他遇到意外怎么办?”

    在短暂的心理斗争后,王海燕做了一个决定:必须拉上他。

    “我是警察,警察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他觉得,这是他的职责。

    为了安全起见,王海燕仔细询问了那位务工人员,初步确认他没有和疫区或发热人员的接触史,本人体温也正常。在按照工作程序向队长谭强汇报后,王海燕叮嘱他把口罩戴上,把他送到了小拐检查点。按照工作要求,在该检查点,那位务工人员又接受了身体检测和相关检查。

    冲锋在前 做好表率

    由于连续多日高强度的工作,加上休息条件有限,王海燕腰痛的老毛病又犯了。

    几年前,王海燕腰椎重度脱落,留下了后遗症。他经常腰痛,当疼痛来袭时,连站立行走都困难,甚至出现手脚冰凉、浑身大汗的现象。实在扛不住时,王海燕就会往嘴里塞两片止痛片,找个地方躺一会儿。待疼痛稍有缓解,他便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他的这种工作状态和敬业精神,常让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自叹不如。”谭强这样评价他。

    在队上,49岁的王海燕年纪算大的。“既然是队上的老大哥,工作经验相对丰富一些,就要树立一个标准,给年轻人做出表率。”王海燕说。

    抗“疫”初期,由于检查站远离市区,后勤保障工作不到位,王海燕还担负起了后勤保障工作。接班时,他不是给交班的同事送上一壶开水,就是给来不及吃饭的同事带上粥品、小食。但谁要迟到或工作上有疏忽,他也会丝毫不留情面,当面批评。

    在他眼里,那些年轻同事和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大。“我不想他们在人生最好的年华里虚度。我希望通过我的言行举止,影响和帮助这些年轻人,让他们更有收获。”

    抗“疫”前线,王海燕冲锋在前,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他有一句最简单的工作信条,那就是:要对得起人民的嘱托,只有大家安心,我才放心。

 

时间:2020-03-01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